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3R”理念的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1页
1 绪论第11-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第11页
        1.1.2 小城镇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1.3 项目提出的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6页
        1.3.1 “3R”理念第13-14页
        1.3.2 小城镇第14页
        1.3.3 滨水景观第14-16页
    1.4 滨水景观对城镇的意义第16-19页
        1.4.1 生态保护的意义第16页
        1.4.2 美化城市的意义第16-17页
        1.4.3 经济发展的意义第17页
        1.4.4 文化生活的服务第17-18页
        1.4.5 防洪水利的意义第18-19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9-25页
        1.5.1 国内外基于“3R”理念型的景观研究与实践第19-22页
        1.5.2 国内外对小城镇滨水景观的相关研究第22-25页
    1.6 研究的方法第25页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5-28页
        1.7.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7.2 研究框架第26-28页
2 我国小城镇滨水景观第28-34页
    2.1 小城镇类型的景观特点第28-29页
    2.2 小城镇滨水区景观的现状问题第29-31页
        2.2.1 缺乏系统规划和管制,导致滨水环境的荒置和污染第29-30页
        2.2.2 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滨水景观生态破坏、品质低劣第30-31页
    2.3 小城镇滨水景观问题的原因第31-34页
        2.3.1 小城镇投入资金的短缺第31-32页
        2.3.2 缺乏具有针对的科学设计方法第32-33页
        2.3.3 技术更新落后,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第33-34页
3 “3R”理念与景观设计第34-52页
    3.1 循环经济与“3R”原则第34-36页
        3.1.2 国外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发展第34-35页
        3.1.3 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发展第35-36页
    3.2 “3R”理念在景观学中的衍生条件第36-39页
        3.2.1 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发展及演变第36页
        3.2.2 景观设计的目标多元化与工作路径的多样化第36-37页
        3.2.3 新时期社会意识与景观学科价值取向的转变第37-39页
    3.3“3R”型景观的内容第39-42页
        3.3.1 “3R”型景观的指导原则第39-40页
        3.3.2 “3R”型景观构成的关键要素第40页
        3.3.3 常规设计与“3R”理念设计的区别(表 3-1)第40-42页
    3.4 “3R”型景观内涵与外延第42-45页
        3.4.1 概念理解第42页
        3.4.2 对“3R”的理解误区第42-43页
        3.4.3 “3R”型景观与当代审美第43-44页
        3.4.4“无为而为”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第44-45页
    3.5 “3R”理念与小城镇滨水景观第45-46页
        3.5.1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3R”理念的耦合关系第45页
        3.5.2 新型城镇化提出的集约化、生态发展模式与“3R”原则的一致性第45页
        3.5.3 “3R”理念在小城镇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意义第45-46页
    3.6 相关案例介绍第46-52页
        3.6.1 美国达拉斯三一河道规划设计导则第46-49页
        3.6.2 秦皇岛汤河公园第49-52页
4 “3R”型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第52-81页
    4.1 投入环节的减量化控制第52-59页
        4.1.1 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使用第53-55页
        4.1.2 集约化的土地利用第55-57页
        4.1.3 建设资料使用的节约第57-58页
        4.1.4 工程造价投入的减量第58-59页
    4.2 过程环节的再利用引导第59-74页
        4.2.1 地形地貌的保护利用第60-61页
        4.2.2 乡土植被的恢复利用第61-63页
        4.2.3 亲水设施改造更新利用第63-64页
        4.2.4 建筑和环境设施的控制和再生第64-67页
        4.2.5 基础设施的优化利用第67-72页
        4.2.6 水面的保护和水岸调整第72-73页
        4.2.7 非物质文化的引入和再塑第73-74页
    4.3. 产出要素的可循环技术支撑第74-81页
        4.3.1 环境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第74-76页
        4.3.2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第76-81页
5 “3R”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实践——以贵州省余庆县余庆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第81-101页
    5.1 余庆县概况第81页
        5.1.1 地理区位第81页
        5.1.2 交通区位第81页
        5.1.3 自然环境第81页
    5.2 余庆河项目概况第81-82页
    5.3 设计程序第82-89页
        5.3.1 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第82-88页
        5.3.2 项目定位第88页
        5.3.3 景观功能结构第88-89页
    5.4 设计体现第89-101页
        5.4.1 减量化设计第89-90页
        5.4.2 再利用设计第90-97页
        5.4.3 可循环技术第97-101页
6 结论与余论第101-104页
    6.1 研究结论第101-102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02页
    6.3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第102-104页
        6.3.1 研究不足第103页
        6.3.2 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附录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军队指挥办公建筑的地域性研究--某部队指挥办公综合楼方案设计
下一篇:绛守居园池历史探源及修复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