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综述法 | 第16页 |
(二)调查访谈法 | 第16页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三网融合概述及其电视产业政策 | 第17-24页 |
一、三网融合概念 | 第17页 |
二、三网融合历程 | 第17-19页 |
三、三网融合模式 | 第19-21页 |
(一)NGB模式 | 第19-20页 |
(二)合资公司模式 | 第20-21页 |
(三)集控平台模式 | 第21页 |
三、与电视产业相关的三网融合政策制度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SWOT模式分析 | 第24-34页 |
一、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发展机遇分析 | 第24-27页 |
(一)打破行业壁垒,拓展电视业务范围 | 第24-25页 |
(二)顺应网络化趋势,提高观众覆盖范围 | 第25页 |
(三)加强行业间合作,提高电视内容制作与传播质量 | 第25-26页 |
(四)行业间互通交流,节约电视媒体基础设施建设资源 | 第26页 |
(五)成立合资公司,增强电视产业的业务开发与运营能力 | 第26页 |
(六)省内网络与跨省网络同步建设,推动电视产业的规模扩张 | 第26-27页 |
二、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 第27-29页 |
(一)从行政事业管理体制向现代化管理体制转型的挑战 | 第27页 |
(二)从竞争走向合作的运营理念与运营方式转变的挑战 | 第27-28页 |
(三)脱离政策保护而迎接激烈产业竞争的挑战 | 第28页 |
(四)网络专用性与行业垄断优势不断消解的挑战 | 第28-29页 |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优势特征分析 | 第29-31页 |
(一)长期积累起的频谱、内容与人才资源优势 | 第29页 |
(二)长期建构起的网络技术、用户群体优势 | 第29-30页 |
(三)长期积累起的节目制作与播出能力、公信力与控制力优势 | 第30页 |
(四)电视产业所具有的政府支持的优势 | 第30-31页 |
四、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不足之处分析 | 第31-34页 |
(一)缺乏明确的市场运营主体 | 第31页 |
(二)运营经验不足 | 第31-32页 |
(三)运营商盈利模式单一 | 第32页 |
(四)媒体平台过渡依赖广告收入 | 第32-33页 |
(五)节目传播能力有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发展策略探析 | 第34-44页 |
一、电视制作机构的创新与变革 | 第34-36页 |
(一)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成立节目策划与制作公司 | 第34-35页 |
(二)联合电信运营商开发和实施新的业务内容 | 第35页 |
(三)加强电视内容制作与传播的数字化转型 | 第35-36页 |
二、电视播出机构的创新与变革 | 第36-38页 |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网络电视平台的建设 | 第36页 |
(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构手机电视网络 | 第36-37页 |
(三)与电信、互联网运营商建构互动播出平台 | 第37-38页 |
三、电视运营机构的创新与变革 | 第38-40页 |
(一)加强NGB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第38-39页 |
(二)加强对电信、互联网技术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应用 | 第39页 |
(三)逐渐实现电视运营系统“全国一张网”的目标 | 第39-40页 |
四、电视产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 第40-42页 |
(一)逐渐脱离行政力量对电视运营的干预与保护 | 第40-41页 |
(二)以竞争与合作的态度面对电信、互联网运营商 | 第41页 |
(三)建立系统的电视产业综合目标价值体系 | 第41-42页 |
五、电视产业规章制度的创新与变革 | 第42-44页 |
(一)制定出系统的三网融合制度措施 | 第42页 |
(二)制定出系统的行业进入标准 | 第42-43页 |
(三)加强对新媒介平台中节目制作与传播的监督与审核活动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