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容隐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20页 |
一、中国古代的容隐制度 | 第12-18页 |
(一) 西周时期 | 第12页 |
(二) 先秦时代 | 第12-13页 |
(三) 秦朝 | 第13-15页 |
(四) 汉朝 | 第15页 |
(五) 唐朝 | 第15-16页 |
(六) 清末及民国 | 第16-18页 |
二、古代西方的容隐制度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现代的容隐制度 | 第20-30页 |
一、外国现代的容隐制度 | 第20-27页 |
(一) 盗窃罪 | 第20-24页 |
(二) 盗窃罪以外的其他财产犯罪 | 第24页 |
(三) 赃物的犯罪 | 第24-25页 |
(四) 隐匿犯罪人罪 | 第25-26页 |
(五) 伪证罪与湮灭证据罪 | 第26-27页 |
二、台湾现存的容隐制度 | 第27-30页 |
(一) 亲属相盗罪及亲属间的其他财产犯罪 | 第28-29页 |
(二) 亲属间的人身犯罪 | 第29页 |
(三) 狭义的亲属相隐的犯罪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学界对待容隐制度的两种看法 | 第30-34页 |
一、容隐制度是一种糟粕,应舍弃 | 第30-31页 |
(一) 警惕封建思想复辟 | 第30页 |
(二) 社会主义法制是全新的法制 | 第30-31页 |
(三) 容隐制度不符合现代法律思想 | 第31页 |
二、容隐制度是一种精华,应该在现行刑法中引入容隐制度 | 第31-34页 |
(一) 法律与民族性相关 | 第31-32页 |
(二) 中国古代法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性 | 第32-33页 |
(三) 社会秩序与容隐制度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在现行刑法中引入容隐制度的构想 | 第34-39页 |
一、盗窃罪 | 第34-36页 |
二、盗窃罪之外的其他财产犯罪 | 第36页 |
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 第36-37页 |
四、伪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 第37页 |
五、窝藏、包庇罪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