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1. 地形的利用与塑造相关研究概述 | 第12页 |
1.3.2. 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地形利用与塑造相关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园林设计中地形的利用与塑造 | 第17-22页 |
2.1. 传统园林设计中地形利用与塑造的重要性 | 第17-19页 |
2.1.1. 相地与地形的关系 | 第17-18页 |
2.1.2. 布局与地形的关系 | 第18-19页 |
2.1.3. 氛围与地形的关系 | 第19页 |
2.2. 现代园林设计中地形利用与塑造的再发展 | 第19-21页 |
2.2.1. 现代园林中地形设计对传统地形设计的传承 | 第19-20页 |
2.2.2. 现代园林中地形设计与布局特点 | 第20页 |
2.2.3. 现代园林中地形设计与氛围的营造 | 第20-21页 |
2.2.4. 地形设计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 第21页 |
2.3. 小结 | 第21-22页 |
3. 地形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 | 第22-36页 |
3.1. 土壤盐渍化的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3.2. 土壤积盐普遍特征与地形的关系 | 第23-30页 |
3.2.1. 土壤水盐运动模式与地形的关系 | 第23-26页 |
3.2.2. 土壤四季积盐的过程与地形的关系 | 第26-29页 |
3.2.3. 小结 | 第29-30页 |
3.3. 土壤积盐普遍特征与土壤土质的关系 | 第30-31页 |
3.3.1. 粘质土与地形关系 | 第30页 |
3.3.2. 砂质土与地形关系 | 第30页 |
3.3.3. 壤质土与地形关系 | 第30-31页 |
3.3.4. 小结 | 第31页 |
3.4. 盐渍地地形塑造与植被关系 | 第31-34页 |
3.4.1. 地形塑造高度、时间与植被的关系 | 第31-32页 |
3.4.2. 土层厚度与植被关系 | 第32-33页 |
3.4.3. 地下水位与植被关系 | 第33页 |
3.4.4. 小结 | 第33-34页 |
3.5. 小结 | 第34-36页 |
3.5.1. 适地塑造地形 | 第34页 |
3.5.2. 适时塑造地形 | 第34-35页 |
3.5.3. 适土塑造地形 | 第35页 |
3.5.4. 适树塑造地形 | 第35-36页 |
4. 盐渍地治理工程技术与园林地形设计的结合 | 第36-56页 |
4.1. 与地形相关的排盐工程技术措施 | 第36-38页 |
4.1.1. 抬高地形构筑台田 | 第36-38页 |
4.1.2. 下挖地形修建明渠 | 第38页 |
4.2. 构筑台田与园林地形设计的结合 | 第38-41页 |
4.2.1. 利用台田边界造景 | 第38-40页 |
4.2.2. 利用台田与排水渠的高差造景 | 第40-41页 |
4.2.3. 利用地形塑造丰富台田 | 第41页 |
4.3. 修建明渠与园林地形设计的结合 | 第41-43页 |
4.3.1. 利用明渠分隔空间塑造景观 | 第41-42页 |
4.3.2. 利用明渠结合其他园林要素造景 | 第42-43页 |
4.4. 其他工程技术与园林地形设计的结合 | 第43-49页 |
4.4.1. 埋设暗管、隔盐层与园林地形设计的结合 | 第43-48页 |
4.4.2. 增加围挡与园林地形设计的结合 | 第48-49页 |
4.5. 盐渍地治理工程技术与园林地形设计结合的优势 | 第49-51页 |
4.5.1. 园林地形设计使工程设施融于景观 | 第49-50页 |
4.5.2. 结合园林地形设计治理盐渍地减少工程量 | 第50-51页 |
4.6. 综合工程技术与园林地形设计的造园方法 | 第51-54页 |
4.6.1. 利用地形结合工程技术塑造特色景观 | 第51-52页 |
4.6.2. 盐渍地造园的地形利用与塑造方法 | 第52-54页 |
4.7. 小结 | 第54-56页 |
5. 利用地形塑造解决土壤盐渍化的实践探究 | 第56-82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56-59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56页 |
5.1.2. 现状分析 | 第56-58页 |
5.1.3. 项目设计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 第58-59页 |
5.2. 项目前期理论研究 | 第59-68页 |
5.2.1. 现状地形总体分析 | 第59-62页 |
5.2.2. 河成高地地形分析 | 第62-64页 |
5.2.3. 平地地形分析 | 第64-66页 |
5.2.4. 混合地形分析 | 第66-67页 |
5.2.5. 小结 | 第67-68页 |
5.3. 综合园林设计与盐渍地治理的特色地形塑造 | 第68-80页 |
5.3.1. “沙洲地形”的立意 | 第69页 |
5.3.2. “沙洲地形”造园布局 | 第69-70页 |
5.3.3. “沙洲地形“结合盐渍地治理塑造景观 | 第70-80页 |
5.4. 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 | 第82-83页 |
6.1. 结论 | 第82页 |
6.2. 局限与不足 | 第82页 |
6.3.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86页 |
导师简介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