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转Bt基因水稻致敏组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8-18页
    1.1 转Bt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研究第8-10页
        1.1.1 Bt杀虫蛋白第8页
        1.1.2 转Bt基因水稻第8-10页
    1.2 水稻致敏性研究第10-13页
        1.2.1 致敏的发生第10-11页
        1.2.2 致敏原的类别第11-12页
        1.2.3 水稻内源性致敏原第12-13页
    1.3 转基因作物的致敏性安全评价第13-16页
        1.3.1 外源蛋白的致敏性评价第13-15页
        1.3.2 对内源性致敏原的非预期效应第15-16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5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8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18-19页
        2.1.1 主要试剂第18页
        2.1.2 主要仪器第18-19页
    2.2 水稻内源性致敏原的生物信息学筛选与分析第19-20页
        2.2.1 水稻蛋白序列的获得第19页
        2.2.2 致敏原蛋白序列的获得第19页
        2.2.3 水稻潜在交叉反应性致敏原的筛选第19页
        2.2.4 水稻致敏原序列的保守结构域分析第19-20页
        2.2.5 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分析第20页
        2.2.6 水稻致敏原系统发育分析第20页
        2.2.7 水稻致敏原染色体分布分析第20页
    2.3 转Bt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种子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第20-26页
        2.3.1 植物材料的保存和预处理第20页
        2.3.2 水稻种子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0页
        2.3.3 转基因成分的PCR检测第20-21页
        2.3.4 水稻种子总蛋白的提取第21-22页
        2.3.5 蛋白浓度的测定及得率计算第22页
        2.3.6 单向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第22-23页
        2.3.7 凝胶染色与扫描第23页
        2.3.8 蛋白质双向电泳第23-24页
        2.3.9 双向电泳胶图分析第24-25页
        2.3.10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第25-26页
        2.3.11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页
    2.4 转Bt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种子蛋白免疫印迹研究第26-28页
        2.4.1 半干转移系统转印蛋白质第26页
        2.4.2 免疫检测第26-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54页
    3.1 水稻内源性致敏原的筛选与分析第28-38页
        3.1.1 水稻潜在致敏原的筛选第28页
        3.1.2 水稻致敏原的蛋白家族分布第28-35页
        3.1.3 水稻致敏原的功能分类第35-36页
        3.1.4 水稻致敏原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6-38页
        3.1.5 水稻致敏原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第38页
    3.2 水稻种子蛋白双向电泳条件的确定第38-42页
        3.2.1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第38-40页
        3.2.2 不同pH梯度IPG胶条双向电泳结果比较第40-41页
        3.2.3 不同蛋白上样量的双向电泳结果比较第41-42页
    3.3 水稻种子差异蛋白点的鉴定与分析第42-52页
        3.3.1 转基因材料的验证第42-44页
        3.3.2 水稻种子蛋白图谱比较分析第44页
        3.3.3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第44-50页
        3.3.4 表达差异蛋白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0页
        3.3.5 内源性致敏原分析第50-52页
    3.4 水稻种子蛋白的血清学筛选第52-54页
4 讨论第54-58页
    4.1 水稻潜在致敏原的保守性与多样性第54-55页
    4.2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和双向电泳条件的选择第55-56页
    4.3 转Bt基因水稻的非预期效应第56-58页
5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附录第65-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用户影响力的用户兴趣建模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帧间差和背景差的视频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