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梧桐山植被景观色彩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图目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8页 |
·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森林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8-20页 |
·色彩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色彩量化的主要方法 | 第22-23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7-3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31页 |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地质地貌 | 第28页 |
·气候 | 第28-29页 |
·土壤 | 第29页 |
·植被 | 第29-30页 |
·植物资源 | 第30页 |
·风景林建设概况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7页 |
·野外调查 | 第31-32页 |
·业内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群落或单株植物景观与PCCS 色彩调和关系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81页 |
·梧桐山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 | 第37-54页 |
·藜蒴群落 | 第37-39页 |
·毛棉杜鹃群落 | 第39-42页 |
·浙江润楠—毛棉杜鹃群落 | 第42-45页 |
·吊钟花群落 | 第45-48页 |
·浙江润楠群落 | 第48-51页 |
·红花荷群落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人工群落景观 | 第54-66页 |
·荔枝群落 | 第54-56页 |
·尾叶桉群落 | 第56-58页 |
·台湾相思群落 | 第58-59页 |
·黄花风铃木群落 | 第59-62页 |
·木荷群落 | 第62-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梧桐山特色的单株景观 | 第66-76页 |
·朴树 | 第66-67页 |
·枫香 | 第67-69页 |
·楝叶吴茱萸 | 第69-70页 |
·山乌桕 | 第70-72页 |
·野漆树 | 第72-74页 |
·豆梨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藤本植物景观 | 第76-81页 |
·小叶红叶藤 | 第76-77页 |
·多花勾儿茶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7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不同植物景观的最佳视觉效果 | 第81-82页 |
·不同植物景观的最佳观赏期 | 第82页 |
·植物景观最佳观赏期心理属性 | 第82-83页 |
·讨论 | 第83-86页 |
·色彩变化再现季相变化 | 第83-84页 |
·不同海拔梯度、坡向对群落观赏期的影响 | 第84页 |
·群落动态演替对景观的影响 | 第84-85页 |
·色彩数目的表达 | 第85页 |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