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科学问题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2页 |
| ·生态补偿机制概念 | 第18页 |
|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18-19页 |
| ·效率与公平理论 | 第19-20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页 |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20-22页 |
| 第3章 湖南矿产资源开发及现行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 第22-31页 |
| ·湖南矿产资源开发及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22-27页 |
| ·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状况 | 第22-23页 |
|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23-27页 |
| ·湖南现行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 ·现行的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政策 | 第27-29页 |
| ·现行的湖南生态补偿机制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9-31页 |
| 第4章 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31-35页 |
| ·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 第31页 |
| ·征收生态补偿费 | 第31页 |
| ·提高排污费标准 | 第31页 |
| ·引进外资,土地复垦复绿 | 第31页 |
|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 | 第31-33页 |
|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补偿的责任与义务 | 第31-32页 |
| ·设立“恢复(治理)基金” | 第32页 |
| ·充分发挥生态税的作用 | 第32-33页 |
| ·建立生态补偿保证金 | 第33页 |
| ·国内外实践经验对湖南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启示 | 第33-35页 |
| ·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金制度 | 第33-34页 |
| ·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税费率 | 第34页 |
| ·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 第34-35页 |
| 第5章 建立及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 | 第35-45页 |
|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原则及利益主体 | 第35-36页 |
|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原则 | 第35-36页 |
|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交易的利益主体分析 | 第36页 |
|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 | 第36-42页 |
| ·生态补偿征收方式的确定 | 第36-38页 |
| ·生态补偿征收标准模型的确定 | 第38-42页 |
|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用征收对物价的影响分析 | 第42页 |
| ·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42-45页 |
|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 第42-43页 |
| ·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 | 第43页 |
| ·科学评估、补偿标准建设 | 第43-45页 |
| 第6章 案例研究——以岳阳临湘市为例 | 第45-60页 |
| ·临湘市概况 | 第45页 |
| ·临湘市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影响 | 第45-46页 |
| ·矿山“三废污染严重” | 第45-46页 |
| ·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 第46页 |
| ·采矿对地下水系统带来影响 | 第46页 |
| ·临湘市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计算 | 第46-51页 |
| ·生态破坏损失 | 第46-49页 |
| ·环境污染损失 | 第49-50页 |
|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 第50-51页 |
| ·生态补偿标准对物价的影响分析 | 第51-60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