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5000平台的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在江西电网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5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8-15页 |
1.2.1 国外AVC系统发展情况 | 第9页 |
1.2.2 国内AVC系统发展情况 | 第9-11页 |
1.2.3 常用控制模式的对比 | 第11-13页 |
1.2.4 基于“软分区”的三级电压控制模式 | 第13-15页 |
第2章 无功优化实用性分析 | 第15-21页 |
2.1 无功优化概述 | 第15页 |
2.2 无功优化的算法 | 第15-18页 |
2.2.1 无功优化传统算法 | 第16-17页 |
2.2.2 无功优化人工智能算法 | 第17-18页 |
2.3 无功优化应用分析 | 第18-21页 |
2.3.1 无功优化特点 | 第18-19页 |
2.3.2 无功优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2.3.3 无功优化的实现方式 | 第19-21页 |
第3章 江西电网AVC系统技术路线研究 | 第21-30页 |
3.1 选择适合江西电网的AVC系统控制模式 | 第21-22页 |
3.2 无功优化计算可行方法 | 第22-23页 |
3.3 变电站协调优化控制 | 第23-26页 |
3.4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目标和控制逻辑 | 第26-30页 |
3.4.1 控制目标 | 第26-27页 |
3.4.2 控制逻辑 | 第27-30页 |
第4章 江西电网AVC系统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30-36页 |
4.1 江西电网AVC系统实施方案 | 第30-34页 |
4.1.1 数据交互 | 第30-31页 |
4.1.2 输入数据交互 | 第31-32页 |
4.1.3 输出数据交互 | 第32-33页 |
4.1.4 人机界面实现方式 | 第33-34页 |
4.2 可行性分析及创新点 | 第34-36页 |
4.2.1 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4.2.2 主要创新点及预期效果 | 第34-36页 |
第5章 AVC系统在江西电网中的实际应用 | 第36-45页 |
5.1 江西电网无功电压的现状 | 第36-38页 |
5.1.1 江西500kV电网无功补偿情况 | 第36-37页 |
5.1.2 江西电网无功电压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5.1.3 网络变化对一次网损的影响 | 第37-38页 |
5.1.4 加强无功电压管理的建议及要求 | 第38页 |
5.2 D5000系统及AVC系统建设情况 | 第38-41页 |
5.3 AVC系统实际运行应用情况 | 第41-45页 |
5.3.1 AVC系统功能运行情况 | 第41-42页 |
5.3.2 AVC系统实际应用情况 | 第42-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结论 | 第45-46页 |
6.2 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