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重叠网络多径传输的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1.1.1 IP网络的研究和改造 | 第11-12页 |
1.1.2 支持重叠网络的多径传输 | 第12-13页 |
1.1.3 网络传输评价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1.2.1 传输路径评价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1.2.2 重叠网多径传输评价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 第21-33页 |
2.1 端到端QoE保证体系 | 第21-26页 |
2.1.1 端到端QoE测量 | 第23-24页 |
2.1.2 端到端QoE诊断 | 第24页 |
2.1.3 端到端QoE监控和反馈 | 第24-25页 |
2.1.4 端到端QoE管理 | 第25-26页 |
2.2 用户体验质量模型与评价方法 | 第26-31页 |
2.2.1 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2.2 量化方法 | 第27-29页 |
2.2.3 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端到端QOE评价模型设计 | 第33-51页 |
3.1 端到端QoE保证系统 | 第33-35页 |
3.1.1 QoE客观评价模型 | 第34页 |
3.1.2 QoE主观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3.2 QoE评价模型设计 | 第35-38页 |
3.2.1 模型组成及功能 | 第35页 |
3.2.2 QoE/QoS报告组件 | 第35-36页 |
3.2.3 QoE管理组件 | 第36-38页 |
3.3 QoE评价模型研究与实现 | 第38-49页 |
3.3.1 QoE/QoS可提供等级 | 第38-44页 |
3.3.2 应用层用户QoE需求等级预测 | 第44-47页 |
3.3.3 等级量化 | 第47-48页 |
3.3.4 用户QoE评价与控制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多径传输中继评价模型及方法 | 第51-73页 |
4.1 重叠网络多径传输的描述 | 第51-55页 |
4.1.1 传输网络简化 | 第51-52页 |
4.1.2 传输链路描述 | 第52-55页 |
4.2 QoS/QoE评价动态触发 | 第55-58页 |
4.2.1 超时触发 | 第56-57页 |
4.2.2 变化触发 | 第57-58页 |
4.3 多径中继评价模型 | 第58-65页 |
4.3.1 多径传输质量评价 | 第58-59页 |
4.3.2 多径传输质量报告 | 第59-63页 |
4.3.3 重叠网络多径传输综合评价 | 第63-65页 |
4.4 多径中继QoE需求保证 | 第65-68页 |
4.4.1 路径保证率 | 第65-66页 |
4.4.2 多径QoE管理与控制 | 第66-68页 |
4.5 IMS业务特征评价模型管理实现流程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仿真测试与分析 | 第73-89页 |
5.1 仿真工具与方法 | 第73-74页 |
5.2 多径端到端传输评价 | 第74-79页 |
5.2.1 仿真场景 | 第74-75页 |
5.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5.3 应用层用户QoE评价 | 第79-85页 |
5.3.1 仿真场景 | 第79-80页 |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0-85页 |
5.4 重叠网络多径传输综合评价 | 第85-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总结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