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技术文化批判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关于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文献评析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渊源与发展进程 | 第16-22页 |
2.1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渊源 | 第16-20页 |
2.1.1 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的延续 | 第16-17页 |
2.1.2 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深化 | 第17-18页 |
2.1.3 巴特的符号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18-19页 |
2.1.4 对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文化理论的借鉴 | 第19-20页 |
2.2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第3章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2-33页 |
3.1 鲍德里亚对物走向符号化的解析与批判 | 第22-26页 |
3.1.1 鲍德里亚早期对于物的理解 | 第22-23页 |
3.1.2 鲍德里亚对物走向符号化的分析 | 第23-24页 |
3.1.3 鲍德里亚对物的符号化的批判 | 第24-26页 |
3.2 鲍德里亚大众媒介批判思想 | 第26-30页 |
3.2.1 作为鲍德里亚媒介技术批判基础的仿像理论 | 第26-28页 |
3.2.2 鲍德里亚对媒介技术的分析 | 第28-29页 |
3.2.3 鲍德里亚对媒介技术社会影响的分析 | 第29-30页 |
3.3 鲍德里亚对高技术之物的批判 | 第30-33页 |
3.3.1 物的“致命策略”的含义解析 | 第30-31页 |
3.3.2 “致命策略”的批判意蕴 | 第31-32页 |
3.3.3 解析“完美”何以成为“罪行” | 第32-33页 |
第4章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评析 | 第33-41页 |
4.1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特征 | 第33-38页 |
4.1.1 鲍德里亚前期的悲观主义的弱技术决定论思想 | 第33-35页 |
4.1.2 鲍德里亚中期的媒介技术决定论 | 第35-36页 |
4.1.3 鲍德里亚后期的强技术决定论思想与自然主义的反技术态度 | 第36-38页 |
4.2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具有深刻性与片面性 | 第38-41页 |
4.2.1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深刻性 | 第38-39页 |
4.2.2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片面性 | 第39-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2页 |
5.1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具有后现代主义批判思想特征 | 第41页 |
5.2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具有明显的技术决定论色彩 | 第41页 |
5.3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缺陷是过于极端和片面化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