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革命老区精准脱贫问题研究--以榆林地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一、扶贫相关概念、理论及我国反贫困战略 | 第14-20页 |
(一) 贫困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 贫困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 反贫困的内涵 | 第15页 |
3. 精准扶贫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18页 |
1. 权力贫困理论与共享型增长减贫理念的结合 | 第16-17页 |
2.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参与式扶贫理念 | 第17-18页 |
(三) 我国政府的反贫困战略模式:“两线一力” | 第18-20页 |
1. 反贫困的中国模式主线之一:经济发展 | 第18-19页 |
2. 反贫困的中国模式主线之二:社会安全网 | 第19页 |
3. 政府主导力下的财政减贫 | 第19-20页 |
二、榆林革命老区的贫困状况及扶贫成效 | 第20-26页 |
(一) 榆林革命老区贫困现状 | 第20-22页 |
1. 榆林革命老区的概况 | 第20-21页 |
2. 榆林革命老区的贫困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二) 榆林革命老区致贫原因 | 第22-24页 |
1. 因自然条件差致贫 | 第22-23页 |
2. 地方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第23页 |
3. 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 第23-24页 |
(三) 榆林革命老区的扶贫成效 | 第24-26页 |
1. 通过资源整合推进片区开发 | 第24页 |
2. 实施多元化移民搬迁新模式 | 第24-25页 |
3. 发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 | 第25页 |
4. 培育现代特色农业 | 第25页 |
5.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的“雨露计划” | 第25-26页 |
三、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 精准脱贫机制不完善 | 第26-27页 |
1. 精准识别标准单一、技术实现难 | 第26页 |
2. 精准扶贫缺乏动态管理 | 第26-27页 |
(二) 精准帮扶模式动力不足 | 第27-28页 |
1. 传统扶贫模式效率低下 | 第27页 |
2. 精准帮扶措施缺乏可持续性 | 第27-28页 |
3. 脱贫基础脆弱,返贫率高 | 第28页 |
(三) 脱贫主体缺乏内生动力 | 第28-29页 |
1. 贫困人口的参与度不够 | 第28-29页 |
2. 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不足 | 第29页 |
(四) 精准脱贫成效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1. 考核偏颇,标准不当 | 第29页 |
2. 扶贫工作动态监管不力 | 第29-30页 |
四、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 第30-39页 |
(一) 制定扶贫法律政策,使扶贫有法可依 | 第31-32页 |
1. 制定扶贫法律法规的现实需求 | 第31-32页 |
2. 制定《扶贫法》的基本构想 | 第32页 |
(二)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框架体系 | 第32-34页 |
1.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类脱贫政策 | 第33页 |
2. 制定利贫性经济增长政策 | 第33页 |
3. 制定完善的教育文化扶贫的政策 | 第33-34页 |
(三) 建立长效的精准扶贫模式 | 第34-36页 |
1. 建立扶贫开发国家级综合试验区 | 第34-35页 |
2. 积极开发生态扶贫模式,打造品牌农业 | 第35页 |
3.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多元化 | 第35-36页 |
4. 建立特色的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 第36页 |
(四) 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 | 第36-38页 |
1. 提高脱贫主体的可行性能力 | 第37页 |
2. 强化脱贫主体的权利 | 第37页 |
3. 全面宣传和落实政策,增进贫困户参与的积性 | 第37-38页 |
(五) 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及责任评估体系 | 第38-39页 |
1. 创建多维的考核评估机制 | 第38页 |
2. 制定扶贫工作的责任清单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