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林地小班矢量数据管理综述 | 第11-12页 |
1.2.2 空间数据边界不一致性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2.1 不一致性表达与特征分析 | 第15-16页 |
1.2.2.2 不一致性度量与探查 | 第16页 |
1.2.2.3 不一致性处理 | 第16-17页 |
1.2.2.3 不一致性评价 | 第17-18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2 小班矢量数据边界不一致性的特征分析 | 第23-34页 |
2.1 小班矢量数据与管理状况 | 第23-25页 |
2.1.1 小班与小班矢量数据 | 第23-24页 |
2.1.2 小班空间数据管理 | 第24-25页 |
2.2 小班边界不一致性的表达和特征分析 | 第25-32页 |
2.2.1 小班边界不一致的类型 | 第25-27页 |
2.2.2 常用软件中边界不一致性的检查和表达 | 第27-32页 |
2.2.2.1 ArcGIS中的边界不一致性检查 | 第27-30页 |
2.2.2.2 Post GIS空间数据库中的边界不一致性检查 | 第30-31页 |
2.2.2.3 关于两种软件中边界不一致性检查的讨论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小班矢量数据边界不一致性探查算法 | 第34-43页 |
3.1 DE-9IM模型概述 | 第34-37页 |
3.1.1 矢量空间数据组织方式 | 第34-35页 |
3.1.2 基于DE-9IM模型的空间关系描述 | 第35-37页 |
3.2 利用DE-9IM模型对边界不一致的探查 | 第37-41页 |
3.2.1 构建基于四叉树的小班图层空间索引 | 第37-38页 |
3.2.2 重叠型和缝隙型的边界不一致探查 | 第38-40页 |
3.2.3 Gap型和相离型的边界不一致探查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小班矢量数据边界不一致性修复算法 | 第43-65页 |
4.1 协方差传播律概述 | 第43-50页 |
4.1.1 偶然误差及其衡量指标 | 第43-45页 |
4.1.1.1 偶然误差的定义 | 第43-44页 |
4.1.1.2 衡量偶然误差程度的指标 | 第44-45页 |
4.1.2 观测值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模型 | 第45-48页 |
4.1.2.1 观测值线性函数的方差 | 第45-46页 |
4.1.2.2 多个观测值线性函数的协方差阵 | 第46-48页 |
4.1.3 观测值非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模型 | 第48-50页 |
4.2 边界投影点的计算及其误差估计 | 第50-54页 |
4.2.1 小班边界顶点匹配 | 第50-51页 |
4.2.2 投影点计算公式及误差估计公式的推导 | 第51-54页 |
4.3 不同图层的林地小班边界不一致性修复算法概述 | 第54-58页 |
4.3.1 林地小班矢量数据预处理 | 第55页 |
4.3.1.1 统一坐标系统 | 第55页 |
4.3.1.2 统一地图投影 | 第55页 |
4.3.2 捕捉点的计算及其误差估计 | 第55-57页 |
4.3.3 矢量边界长度的误差估计 | 第57-58页 |
4.4 单图层内部的小班边界不一致性修复算法概述 | 第58-63页 |
4.4.1 同精度单图层中捕捉点的位置问题讨论 | 第59-60页 |
4.4.2 小班图形评价因子 | 第60页 |
4.4.3 LOWESS稳健回归模型 | 第60-62页 |
4.4.4 单图层内部林地小班边界一致化改正 | 第62-63页 |
4.4.2.1 LOWESS拟合曲线的残差与评价得分 | 第62页 |
4.4.2.2 权重计算与新边界的生成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综合应用实例与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5.1 实验数据资料 | 第65-66页 |
5.2 Union算法性能对比 | 第66-68页 |
5.3 小班边界不一致性探查结果 | 第68-69页 |
5.4 小班边界不一致性修复结果 | 第69-73页 |
5.4.1 不同图层间的边界不一致性修复结果 | 第69-71页 |
5.4.2 LOWESS稳健回归建模结果 | 第71-72页 |
5.4.3 同一图层内的边界不一致性修复结果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4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74-75页 |
6.3 讨论 | 第75-76页 |
6.3.1 应用展望 | 第75页 |
6.3.2 今后研究的重点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