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5-3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7页 |
1.2.1 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特殊油藏的影响 | 第17-20页 |
1.2.2 稠油油藏开发技术现状 | 第20-24页 |
1.2.3 油藏地震分析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6 完成工作量 | 第31-33页 |
1.7 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33-35页 |
2 油藏数值模拟及其地震信息约束机制 | 第35-61页 |
2.1 常规油藏数值模拟 | 第35-39页 |
2.1.1 油藏数值模拟概况 | 第35-37页 |
2.1.2 基本原理、流程 | 第37-39页 |
2.1.3 常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难点 | 第39页 |
2.2 地震信息约束油藏数值模拟机制 | 第39-53页 |
2.2.1 油藏属性变化与地震响应特征相关关系分析 | 第39-42页 |
2.2.2 将油藏模型转换生成弹性声学参数的岩石物理模型 | 第42-45页 |
2.2.3 岩石物理模型的标定及测井验证 | 第45-47页 |
2.2.4 油藏模型叠后地震正演及正演特征分析 | 第47-53页 |
2.3 地震信息约束下的油藏数值模拟流程与关键技术 | 第53-59页 |
2.3.1 油藏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2.3.2 历史拟合及地震拟合分析 | 第54-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3 时移地震约束下的超稠油油藏数值模拟 | 第61-85页 |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油藏特征 | 第61-64页 |
3.1.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61-63页 |
3.1.2 油藏特征 | 第63-64页 |
3.2 油藏数值模拟初始模型的建立及地震正演分析 | 第64-73页 |
3.2.1 初始油藏模型的建立 | 第64-68页 |
3.2.2 油藏数值模拟初步计算结果 | 第68-69页 |
3.2.3 地震数据分析 | 第69-71页 |
3.2.4 油藏初始模型的地震正演及其特征分析 | 第71-73页 |
3.3 SAGD蒸汽腔的发育与地震响应特征关系分析 | 第73-77页 |
3.3.1 温度、压力、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对地震波速的影响 | 第73-76页 |
3.3.2 储层变化对地震信号的影响 | 第76-77页 |
3.4 时移地震约束下的SAGD蒸汽腔数值模拟 | 第77-84页 |
3.4.1 数值模拟分析与拟合 | 第78-79页 |
3.4.2 拟合效果 | 第79-80页 |
3.4.3 剩余油分布分析及调整方案部署 | 第80-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 地震信息约束下的火山岩油藏数值模拟 | 第85-111页 |
4.1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油藏特征 | 第85-87页 |
4.1.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85-86页 |
4.1.2 油藏特征 | 第86-87页 |
4.2 油藏开采特征 | 第87-92页 |
4.2.1 火山岩油藏的一般开采特征 | 第87-88页 |
4.2.2 滨三区西部火山岩油藏开采特征 | 第88-92页 |
4.3 地震属性与裂缝发育、油藏开采规律的关系分析 | 第92-94页 |
4.4 融合地震信息的火山岩油藏数值模拟 | 第94-103页 |
4.4.1 油藏模型的建立 | 第95-97页 |
4.4.2 流线流管追踪模拟 | 第97-100页 |
4.4.3 融合地震属性和油藏动态开采规律的裂缝分析 | 第100-101页 |
4.4.4 地震信息约束下的油藏历史拟合 | 第101-103页 |
4.5 油藏水淹规律分析及剩余油分布 | 第103-108页 |
4.6 地震信息辅助下的开发方案调整及新井布署 | 第108-11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11-113页 |
5.2 有待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