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白头翁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的本草考证 | 第18-26页 |
1 白头翁基原与产地的本草考证 | 第18-22页 |
1.1 唐代及以前本草著作记载的白头翁 | 第18-19页 |
1.2 宋代本草中著作记载的白头翁 | 第19-21页 |
1.3 明代本草著作记载的白头翁 | 第21页 |
1.4 民国至现代的记载 | 第21-22页 |
2 白头翁采收加工的本草考证 | 第22-23页 |
3 小结 | 第23-26页 |
3.1 历代白头翁药材记载以白头翁为正品 | 第23-24页 |
3.2 白头翁的产地记载古今一致 | 第24页 |
3.3 白头翁的采收加工发生了变迁 | 第24-25页 |
3.4 白头翁以安徽滁州为道地,应加大保护和研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白头翁生物学特性及药材性状研究 | 第26-34页 |
1 白头翁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6-29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26页 |
1.2 结果 | 第26-29页 |
1.2.1 植物形态 | 第26-27页 |
1.2.2 滁州白头翁的生长环境及气候温度规律 | 第27-28页 |
1.2.3 生长发育规律 | 第28-29页 |
2 白头翁药用部位的形态研究 | 第29-32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2.2 结果 | 第31-32页 |
2.2.1 白头翁药用部位的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2.2.2 白头翁药材的性状观察 | 第32页 |
3 小结 | 第32-34页 |
3.1 白头翁是耐寒怕热植物,早春生长旺盛 | 第32-33页 |
3.2 白头翁的地下药用器官存在关节点,根状茎是药材的主要部分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白头翁的显微鉴定研究 | 第34-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显微鉴定材料 | 第35页 |
1.2 显微鉴定方法 | 第35-36页 |
2 结果 | 第36-39页 |
2.1 白头翁地下器官初生向次生构造发育结构研究 | 第36-37页 |
2.2 白头翁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研究 | 第37-38页 |
2.3 不同直径白头翁地下器官的组织结构 | 第38-39页 |
3 小结 | 第39-42页 |
3.1 白头翁药用部位的组成 | 第39-40页 |
3.2 白头翁的地下器官中有生长轮 | 第40页 |
3.3 白头翁的保护组织 | 第40-41页 |
3.4 内皮层具有垂周分裂能力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白头翁药用部位中3种皂苷类成分分布规律的研究 | 第42-61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42-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50页 |
2.1 白头翁材料的处理 | 第43-44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2.4 色谱条件 | 第45页 |
2.5 系统适用性实验 | 第45-46页 |
2.6 方法学考察 | 第46-50页 |
3 结果 | 第50-58页 |
3.1 不同直径白头翁药用部位中3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0-52页 |
3.2 不同部位白头翁地下器官中3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3.3 白头翁药用部位不同组织结构中3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3-58页 |
3.4 白头翁地上部分3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8页 |
4 小结与分析 | 第58-61页 |
4.1 白头翁药材形态与药效的关系 | 第58页 |
4.2 白头翁不同组织结构与3种皂苷含量的关系 | 第58-59页 |
4.3 白头翁地上部位与3种皂苷含量的关系 | 第59页 |
4.4 三种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1 结论 | 第61-62页 |
1.1 通过考证明确白头翁基原、产地及采收加工方法 | 第61页 |
1.2 滁州白头翁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用器官形态 | 第61页 |
1.3 白头翁药用器官的组织结构 | 第61-62页 |
1.4 白头翁药材不同部位、不同直径与功效 | 第62页 |
1.5 白头翁药材的性状与质量 | 第62页 |
2 展望 | 第62-64页 |
2.1 建议开展白头翁同属几种基原药材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研究 | 第62页 |
2.2 建议开展几种药用白头翁属植物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结构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62-63页 |
2.3 建议开展不同产地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含量与分布的测定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综述 | 第7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个人介绍 | 第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