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时空变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1 前言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第16-17页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技术路线第19页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21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第21-29页
    2.1 耕地多功能内涵与分类研究第21-23页
        2.1.1 耕地多功能内涵第21-22页
        2.1.2 耕地多功能分类第22-23页
    2.2 耕地多功能评价与时空差异研究第23-25页
        2.2.1 耕地多功能评价研究第23-24页
        2.2.2 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研究第24-25页
    2.3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研究第25-29页
        2.3.1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范围第26-27页
        2.3.2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识别方法第27页
        2.3.3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驱动力第27-29页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9-32页
    3.1 相关概念界定第29-30页
        3.1.1 耕地多功能第29页
        3.1.2 权衡与协同第29-30页
    3.2 理论基础第30-32页
        3.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30页
        3.2.2 耕地系统论第30-31页
        3.2.3 异质性理论第31页
        3.2.4 协同理论第31-32页
4 耕地多功能分类与测度方法第32-41页
    4.1 湖北省研究区概况第32-33页
        4.1.1 自然地理概况第32页
        4.1.2 社会经济概况第32-33页
        4.1.3 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第33页
    4.2 耕地多功能分类第33页
    4.3 耕地多功能评估方法第33-39页
        4.3.1 物质产出功能第34-35页
        4.3.2 净固碳功能第35-36页
        4.3.3 水源涵养功能第36-37页
        4.3.4 生境维持功能第37-38页
        4.3.5 劳动力承载功能第38页
        4.3.6 景观美学功能第38-39页
    4.4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第39页
    4.5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9-40页
    4.6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40-41页
5 研究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时间变化第41-46页
    5.1 相关分析方法第41页
    5.2 耕地多功能时间变化的描述性分析第41-42页
    5.3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分析结果第42-46页
6 研究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变化第46-57页
    6.1 耕地多功能空间变化的描述性分析第46-52页
        6.1.1 物质产出功能的空间变化第46-47页
        6.1.2 净固碳功能的空间变化第47-48页
        6.1.3 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变化第48-49页
        6.1.4 生境维持功能的空间变化第49-50页
        6.1.5 劳动力承载功能的空间变化第50-51页
        6.1.6 景观美学功能的空间变化第51-52页
    6.2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变化分析第52-57页
7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变化第57-78页
    7.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第57-58页
        7.1.1 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7.1.2 空间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第58页
        7.1.3 空间连接矩阵第58页
    7.2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变化:单变量分析第58-68页
        7.2.1 物质产出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59-61页
        7.2.2 净固碳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61-62页
        7.2.3 水源涵养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62-64页
        7.2.4 生境维持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64-65页
        7.2.5 劳动力承载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65-67页
        7.2.6 景观美学功能空间关联性分析第67-68页
    7.3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联变化:双变量分析第68-78页
        7.3.1 净固碳功能与劳动力承载功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69-70页
        7.3.2 净固碳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70-72页
        7.3.3 物质产出功能与劳动力承载功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72-73页
        7.3.4 物质产出功能与景观美学功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73-75页
        7.3.5 物质产出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75-76页
        7.3.6 劳动力承载功能与生境维持功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第76-78页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第78-84页
    8.1 研究结论第78-79页
    8.2 政策建议第79-83页
        8.2.1 全局性政策建议第80-81页
        8.2.2 分区性政策建议第81-83页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90-91页
附录第91-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宅基地退出风险管理研究--以襄阳市改革试点为例
下一篇:基于农户视角的水库移民安置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南常德皂市水库移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