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烟草工业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基于TDLAS技术检测卷烟主流烟气中CO和CO2及抽吸耗氧量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2-14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14页
    1.3 卷烟烟气气相物的检测技术第14-16页
    1.4 TDLAS技术检测CO和CO_2与O_2第16-17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7-18页
    1.6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吸收光谱学理论与吸收光谱关键技术第19-35页
    2.1 分子能级和吸收光谱第19-24页
        2.1.1 气体分子的运动形式及其光谱第19-20页
        2.1.2 气体分子吸收线型和线宽第20-21页
        2.1.3 气体吸收谱线位置第21-23页
        2.1.4 气体吸收谱线强度第23-24页
    2.2 几种气体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第24-26页
        2.2.1 CO的吸收光谱第24页
        2.2.2 CO_2的吸收光谱第24-25页
        2.2.3 O_2的吸收谱线第25页
        2.2.4 其他分子的吸收光谱第25-26页
    2.3 Lambert-Beer定律第26页
    2.4 TDLAS关键技术第26-30页
        2.4.1 直接吸收光谱技术第27页
        2.4.2 波长调制光谱技术第27-30页
    2.5 吸收谱线的选择第30-33页
        2.5.1 CO和CO_2吸收谱线的选择第30-31页
        2.5.2 O_2吸收谱线的选择第31-33页
    2.6 光谱技术的选择第33-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检测系统设计与搭建第35-52页
    3.1 CO和CO_2检测系统第35-44页
        3.1.1 检测系统的整体构建第35-36页
        3.1.2 光源部分的设计第36-39页
        3.1.3 光路及气路部分第39-42页
        3.1.4 串口屏和数据处理软件第42-43页
        3.1.5 系统的集成第43-44页
    3.2 卷烟抽吸耗氧量检测系统第44-51页
        3.2.1 检测系统整体的搭建第44-45页
        3.2.2 光源部分的设计第45-48页
        3.2.3 光路及气路部分第48-49页
        3.2.4 抽吸单元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第49-50页
        3.2.5 系统的集成第50-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第52-59页
    4.1 CO和CO_2检测系统测试和分析第52-56页
        4.1.1 混合过程实验第53页
        4.1.2 精确度实验第53-54页
        4.1.3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第54-55页
        4.1.4 检测限和灵敏度实验第55页
        4.1.5 可靠性分析第55-56页
    4.2 卷烟抽吸耗氧量检测系统测试和分析第56-58页
        4.2.1 温度对卷烟抽吸耗氧量检测结果影响实验第56-57页
        4.2.2 精确度实验第57-58页
        4.2.3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第58页
        4.2.4 检测限和灵敏度实验第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73页
    5.1 CO和CO_2的检测结果第59-63页
        5.1.1 某种类型卷烟主流烟气中CO和CO_2的检测结果第59-60页
        5.1.2 四种类型卷烟主流烟气中CO和CO_2的检测结果第60-63页
    5.2 卷烟抽吸耗氧量检测结果第63-66页
        5.2.1 某种型卷烟的抽吸耗氧量检测结果第64页
        5.2.2 四种类型卷烟抽吸耗氧量的检测结果第64-66页
    5.3 卷烟抽吸过程中CO和CO_2与耗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66-72页
        5.3.1 某种型卷烟抽吸过程中CO和CO_2与耗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66-68页
        5.3.2 四种类型卷烟抽吸过程中CO和CO_2与耗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68-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6.1 总结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致谢第82-8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氢卤酸及氨水添加剂对钙钛矿薄膜形貌影响及电荷转移的研究
下一篇:水体细菌微生物多波长透射光谱快速测量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