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第13-20页 |
| 3.1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3.3 对相关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 4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 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4.3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 4.4 资料处理方法 | 第21页 |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南京交警心理健康状况 | 第22-32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 2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3-29页 |
| 3.1 南京交警SCL-90结果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 第23页 |
| 3.2 南京交警SCL-90结果与南京警察总体水平比较 | 第23-24页 |
| 3.3 南京交警SCL-90结果与其他警种比较 | 第24页 |
| 3.4 南京交警SCL-90结果性别差异 | 第24-25页 |
| 3.5 南京交警SCL-90结果婚姻状况差异 | 第25-26页 |
| 3.6 南京交警SCL-90结果警龄差异 | 第26-27页 |
| 3.7 南京交警SCL-90结果文化程度差异 | 第27-28页 |
| 3.8 南京交警SCL-90结果部门差异 | 第28-29页 |
| 3.9 南京交警SCL-90结果地区差异 | 第29页 |
| 4 讨论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南京交警心理危机预警指标 | 第32-47页 |
| 1 应激源指标 | 第32-42页 |
| 1.1 南京交警心理应激源问卷编制 | 第32-35页 |
| 1.2 南京交警心理应激源指标确定 | 第35-40页 |
| 1.3 讨论 | 第40-42页 |
| 2 南京交警心理危机预警个体特征指标确定 | 第42-45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 2.3 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2.4 小结 | 第45页 |
| 3 南京交警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确定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南京交警心理危机预警网络 | 第47-50页 |
| 1 预警目标 | 第47页 |
| 2 预警对象 | 第47页 |
| 3 预警原则 | 第47页 |
| 4 预警时机 | 第47页 |
| 5 预警方法 | 第47页 |
| 6 预警网络构成及预警流程 | 第47-50页 |
| 6.1 预警网络主体及职责 | 第47-48页 |
| 6.2 预警流程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南京交警心理危机管理建议与对策 | 第50-55页 |
| 1 组织层面 | 第50-53页 |
| 1.1 注重民警心理健康工作 | 第50-51页 |
| 1.2 加强组织建设 | 第51-52页 |
| 1.3 提高民警工作保护力度 | 第52-53页 |
| 1.4 建设和谐警民关系 | 第53页 |
| 2 交警个人层面 | 第53-55页 |
| 2.1 正确认知自我 | 第53-54页 |
| 2.2 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 第54页 |
| 2.3 塑造良好心态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6页 |
|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5页 |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3页 |
| 附录1 一般情况问卷 | 第59-60页 |
| 附录2 SCL-90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