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相淤泥电渗固结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2.1 电渗机理和电渗理论 | 第10-11页 |
| 1.2.2 电渗技术 | 第11-15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 2 电渗固结机理和一维电渗固结理论 | 第17-34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电渗固结机理 | 第17-21页 |
| 2.2.1 水和粘土的微观结构及双电层 | 第17-20页 |
| 2.2.2 电渗微观机理 | 第20-21页 |
| 2.2.3 电渗法和传统固结法的比较 | 第21页 |
| 2.3 一维电渗固结理论 | 第21-33页 |
| 2.3.1 电渗中基本物理概念 | 第21-26页 |
| 2.3.2 一维电渗固结理论的推导 | 第26-28页 |
| 2.3.3 一维固结方程的求解 | 第28-32页 |
| 2.3.4 分析与讨论 | 第32-33页 |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 3 电渗试验设计 | 第34-39页 |
| 3.1 引言 | 第34页 |
| 3.2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 3.3 试验装置与设备 | 第35-37页 |
| 3.3.1 电渗模型箱 | 第35-36页 |
| 3.3.2 直流电源 | 第36-37页 |
| 3.3.3 十字板剪切仪 | 第37页 |
| 3.4 试验内容与试验步骤 | 第37-39页 |
| 3.4.1 试验内容 | 第37-38页 |
| 3.4.2 试验步骤 | 第38-39页 |
| 4 海相淤泥的电渗固结基础试验研究 | 第39-60页 |
| 4.1 引言 | 第39页 |
| 4.2 不同电极材料对电渗影响 | 第39-50页 |
| 4.2.1 概述 | 第39页 |
| 4.2.2 试验方案 | 第39-40页 |
| 4.2.3 有效电势与接触电势 | 第40-41页 |
| 4.2.4 电流 | 第41-43页 |
| 4.2.5 排水量与电渗透系数 | 第43-45页 |
| 4.2.6 强度与含水率 | 第45-49页 |
| 4.2.7 腐蚀量 | 第49-50页 |
| 4.2.8 讨论与分析 | 第50页 |
| 4.3 不同电压梯度对电渗影响 | 第50-59页 |
| 4.3.1 概述 | 第50-51页 |
| 4.3.2 有效电势与接触电势 | 第51-53页 |
| 4.3.3 排水量与能量消耗 | 第53-54页 |
| 4.3.4 电流与排水速率 | 第54-56页 |
| 4.3.5 强度与含水率 | 第56-57页 |
| 4.3.6 腐蚀量 | 第57-5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堆载作用下海相淤泥的电渗试验研究 | 第60-65页 |
| 5.1 概述 | 第60页 |
| 5.2 试验方案 | 第60-61页 |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 5.3.1 排水量与含水率 | 第61-62页 |
| 5.3.2 有效电势与电流 | 第62-63页 |
| 5.3.3 强度与七天强度 | 第63-6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