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物理大地测量、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的测定论文

实时重力梯度补偿的惯性导航方法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1 绪论第21-37页
    1.1 研究背景第21-24页
        1.1.1 高精度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第21-23页
        1.1.2 地球重力场理论和观测技术的发展第23-24页
    1.2 重力辅助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第24-25页
    1.3 重力梯度辅助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和现状第25-35页
        1.3.1 重力梯度辅助惯性导航技术第25-27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27-28页
        1.3.3 重力梯度仪研究进展第28-35页
            1.3.3.1 早期重力梯度仪第28-30页
            1.3.3.2 旋转加速度计式重力梯度仪第30页
            1.3.3.3 超导重力梯度仪第30-31页
            1.3.3.4 原子/量子干涉重力梯度仪第31-35页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5-37页
2 重力与重力梯度第37-53页
    2.1 地球重力场第37-39页
    2.2 扰动重力场第39-41页
    2.3 重力梯度测量第41-42页
        2.3.1 重力梯度基本概念第41-42页
        2.3.2 重力梯度仪测量系统第42页
    2.4 利用重力场模型计算重力梯度值第42-45页
    2.5 地形对重力梯度的影响第45-52页
        2.5.1 点质量模型第45-46页
        2.5.2 地形到重力梯度的数值计算第46-49页
        2.5.3 DTM计算的重力梯度变化值第49-52页
    2.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3 惯性导航系统第53-83页
    3.1 坐标系统第53-57页
        3.1.1 地心惯性系第53-56页
        3.1.2 地心地固系第56页
        3.1.3 导航坐标系第56页
        3.1.4 载体坐标系第56-57页
    3.2 坐标系转换第57-62页
        3.2.1 基本概念第57-59页
        3.2.2 地心地固系到地心惯性系第59页
        3.2.3 导航系到地心地固系第59-60页
        3.2.4 载体坐标系到导航坐标系第60-62页
    3.3 惯性导航方程第62-68页
        3.3.1 任意坐标系下的方程第62-63页
        3.3.2 导航坐标系下的方程第63-66页
        3.3.3 载体坐标系到导航系的四元数第66-67页
        3.3.4 四次龙格库塔积分第67-68页
    3.4 惯性导航误差方程第68-74页
        3.4.1 位置误差方程第69-70页
        3.4.2 姿态误差方程第70-72页
        3.4.3 速度误差方程第72-74页
    3.5 惯性观测单元模型第74-75页
    3.6 IMU误差模型第75-79页
    3.7 本章小结第79-83页
4 重力梯度测量第83-99页
    4.1 重力梯度测量原理第83-90页
        4.1.1 重力梯度值转换矩阵第84-86页
        4.1.2 惯性系到加速度坐标系的旋转角速度第86-87页
        4.1.3 旋转转盘/平台式重力梯度仪第87-90页
    4.2 12-单轴加速度计式梯度仪模型第90-98页
        4.2.1 捷联式重力梯度仪第93-96页
        4.2.2 平台式重力梯度仪第96-98页
    4.3 本章小结第98-99页
5 高精度惯性导航对重力场模型的要求第99-117页
    5.1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机制第99-102页
    5.2 重力误差对位置误差的影响第102-114页
        5.2.1 知垂线偏差求位置误差第105-108页
        5.2.2 知扰动重力功率谱密度求位置误差第108-114页
    5.3 本章小结第114-117页
6 重力和重力梯度移动测量平台误差分析第117-135页
    6.1 梯度观测值的数学表达式第117-119页
    6.2 误差方程第119-120页
    6.3 功率谱密度和协方差函数第120-121页
    6.4 几个适用的功率谱密度和协方差函数模型第121-122页
        6.4.1 模型A第121页
        6.4.2 模型B第121-122页
        6.4.3 模型C第122页
    6.5 传感器误差协方差函数和功率谱模型第122-127页
        6.5.1 GPS运动加速度误差功率谱第122-123页
        6.5.2 加速度计误差功率谱模型第123-124页
        6.5.3 陀螺仪角速度误差协方差模型第124-125页
        6.5.4 陀螺仪方位角误差协方差模型第125页
        6.5.5 梯度仪误差功率谱模型第125-126页
        6.5.6 耦合误差的协方差计算第126-127页
    6.6 移动重力和重力梯度测量平台误差分析第127-133页
    6.7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7 高精度重力梯度辅助惯性导航数值分析第135-151页
    7.1 状态方程第135-140页
    7.2 观测方程第140-142页
    7.3 参数设置第142-144页
    7.4 数值计算与分析第144-148页
    7.5 本章小结第148-151页
8 总结与展望第151-155页
    8.1 主要工作与成果第151-152页
    8.2 后续研究展望第152-155页
附录A 协方差函数的状态方程第155-157页
附录B 重力场协方差模型第157-161页
附录C 重力场协方差/混合功率谱密度表第161-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3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73-175页
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75-177页
致谢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治疗性HPV疫苗的研制与动物实验研究
下一篇:糖皮质激素诱导亮氨酸拉链蛋白对骨生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