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问卷调查方法 | 第17页 |
1.3.3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的理念 | 第17-18页 |
1.4.2 提出了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现状 | 第18页 |
1.4.3 提出了构建多维立体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 第18-19页 |
第2章 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2.1 传统与文化的内涵界定 | 第19页 |
2.2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9-23页 |
2.2.1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 第20-23页 |
第3章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3-28页 |
3.1 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3.1.1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3.1.2 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的需要 | 第23-24页 |
3.1.3 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要 | 第24页 |
3.1.4 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 第24-25页 |
3.2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25-28页 |
3.2.1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民族文明 | 第25页 |
3.2.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意识 | 第25-26页 |
3.2.3 有利于巩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秉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第26页 |
3.2.4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 第26页 |
3.2.5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内核,塑造理想人格 | 第26-28页 |
第4章 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8-42页 |
4.1 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4.1.1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现象严重 | 第28-29页 |
4.1.2 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和接收现状不容乐观 | 第29-36页 |
4.1.3 高校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尚不规范 | 第36-38页 |
4.1.4 高校尚未营造出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 第38页 |
4.2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欠佳的成因分析 | 第38-42页 |
4.2.1 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 | 第38-39页 |
4.2.2 我国高等教育重理工教学轻人文教育的惯性作用 | 第39页 |
4.2.3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和腐蚀 | 第39-40页 |
4.2.4 互联网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 第40-42页 |
第5章 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42-52页 |
5.1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 | 第42-43页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方针 | 第42页 |
5.1.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 第42-43页 |
5.2 高校要强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 第43-44页 |
5.2.1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体制 | 第43-44页 |
5.2.2 高校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 | 第44页 |
5.3 构建多维立体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 第44-50页 |
5.3.1 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工作 | 第44-47页 |
5.3.2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文化课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 第47-49页 |
5.3.3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资源建设 | 第49页 |
5.3.4 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第49-50页 |
5.4 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50-52页 |
5.4.1 社会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 第50页 |
5.4.2 家庭要重视对子女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形成良好家风 | 第50-51页 |
5.4.3 大学生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提升个人修养,提升文化“自觉性”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3页 |
6.1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 第52页 |
6.2 高校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堪忧,亟待解决 | 第52页 |
6.3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必须加大教育力度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