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概述 | 第13-17页 |
|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 第13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应用 | 第13-14页 |
| ·植物内生菌生物多样性 | 第14-15页 |
| ·内生菌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 | 第15-17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8-19页 |
| ·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 | 第19-20页 |
| ·农业防治 | 第19页 |
| ·化学防治 | 第19-20页 |
| ·生物防治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植物内生放线菌 TGNBSA5 的菌株鉴定 | 第22-32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菌株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 ·内生放线菌株 TGNBSA 的形态学观察 | 第23页 |
| ·内生放线菌株 TGNBSA5 的培养特征观察 | 第23页 |
| ·内生放线菌株 TGNBSA5 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 第23-25页 |
| ·总 DNA 的提取 | 第25页 |
| ·PCR 扩增 16S rDNA 片段 | 第25-26页 |
| ·PCR 产物序列测定 | 第26页 |
| ·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菌落生长特征及菌丝形态 | 第26-28页 |
| ·培养特征 | 第28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8-29页 |
|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9-3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菌株 TGNBSA5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2-44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菌株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 ·试验仪器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 ·种子培养液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 ·发酵培养液的优化 | 第34-35页 |
|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 ·种子液培养液的确定 | 第36-37页 |
| ·种子培养液 pH 的确定 | 第37页 |
| ·种子培养液培养温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 ·种子培养液培养转速的确定 | 第38页 |
| ·发酵培养液的确定 | 第38-39页 |
| ·不同碳源对 TGNBSA5 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 ·不同氮源对 TGNBSA5 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发酵培养液碳氮源成分正交设计 | 第40-41页 |
| ·发酵温度 | 第41页 |
| ·发酵时间 | 第41-42页 |
| ·摇床转速 | 第42页 |
| ·发酵培养液的最佳 pH | 第42-4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菌株 TGNBSA5 发酵液中活性组分的研究 | 第44-51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菌株 | 第44页 |
| ·培养基 | 第44-45页 |
| ·试剂 | 第45页 |
| ·试验仪器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 ·发酵液的制备 | 第45页 |
| ·乙酸乙酯浸膏的制备 | 第45页 |
| ·活性检测的方法 | 第45-46页 |
| ·活性组分的分离与纯化 | 第46页 |
| ·活性组分的纯度检测及纯化 | 第46页 |
| ·W4 的性质及其鉴定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经梯度洗脱的各组分的抑菌活性 | 第47页 |
| ·活性组分 W 的纯度检测 | 第47-48页 |
| ·活性物质的皿内活性检测 | 第48-49页 |
| ·W4 的结构确定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小结 | 第51-52页 |
| 附图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