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水对滑坡作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流固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22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22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0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2.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1-22页 |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2-35页 |
3.1 滑坡形态特征 | 第22-25页 |
3.2 变形破坏特征 | 第25-26页 |
3.3 滑坡的边界及分区 | 第26-28页 |
3.4 岩土体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3.5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3.6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30-35页 |
第4章 水对滑坡的力学作用机制 | 第35-40页 |
4.1 地表水与滑坡体的相互作用 | 第35页 |
4.2 地下水与滑坡体的相互作用 | 第35-38页 |
4.2.1 地下水的分类 | 第35-37页 |
4.2.2 地下水对滑坡体的物理作用 | 第37页 |
4.2.3 地下水对滑坡体的化学作用 | 第37页 |
4.2.4 地下水对滑坡体的力学作用 | 第37-38页 |
4.3 滑坡内地下水力学作用机制 | 第38-39页 |
4.3.1 静水压力 | 第38页 |
4.3.2 动水压力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的FLAC3D数值模拟 | 第40-68页 |
5.1 概述 | 第40-41页 |
5.2 渗流理论 | 第41-43页 |
5.2.1 Darcy定律 | 第41-42页 |
5.2.2 渗透系数 | 第42页 |
5.2.3 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 第42-43页 |
5.3 FLAC~(3D)在流固耦合分析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5.3.1 流固耦合作用的计算模式 | 第43-44页 |
5.3.2 FLAC~(3D)中流固耦合分析的方法 | 第44-45页 |
5.4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45-48页 |
5.4.1 计算模型 | 第45-46页 |
5.4.2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46-47页 |
5.4.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47-48页 |
5.4.4 计算方案 | 第48页 |
5.5 FLAC~(3D)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64页 |
5.5.1 初始状态分析 | 第48-53页 |
5.5.2 营地及开关站施工进行开挖回填时滑坡的FLAC~(3D)数值模拟 | 第53-59页 |
5.5.3 开挖回填后降雨及地表水入渗滑坡的FLAC~(3D)数值模拟 | 第59-64页 |
5.6 监测成果与FLAC~(3D)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5.7 老滑坡复活成因机制分析 | 第65-66页 |
5.7.1 老滑坡复活成因分析 | 第65-66页 |
5.7.2 老滑坡复活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6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