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写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3页 |
| 1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 1.1 基因治疗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 1.2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 基因治疗的基因导入系统 | 第11-16页 |
| 1.4 基因治疗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8页 |
| 1.5 基因治疗的应用前景 | 第18页 |
| 2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第18-36页 |
| 2.1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 第18-19页 |
| 2.2 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 | 第19-24页 |
| 2.3 肿瘤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 第24-28页 |
| 2.4 肿瘤的联合基因治疗 | 第28-31页 |
| 2.5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 第31-36页 |
| 3 内皮抑素和γ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 | 第36-42页 |
| 3.1 内皮抑素 | 第36-40页 |
| 3.2 γ干扰素 | 第40-42页 |
| 4 立题依据 | 第42-43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43-54页 |
| 1 主要试剂及器材 | 第43-44页 |
| 1.1 试剂 | 第43-44页 |
| 1.2 器材 | 第44页 |
| 2 仪器 | 第44-45页 |
| 3 质粒与菌种 | 第45页 |
| 4 细胞株 | 第45页 |
| 5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 6 照射条件 | 第45页 |
| 7 表达载体构建 | 第45-49页 |
| 7.1 转化 | 第45-46页 |
| 7.2 质粒的提取 | 第46-47页 |
| 7.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7页 |
| 7.4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47-48页 |
| 7.5 DNA 片段回收 | 第48页 |
| 7.6 连接反应 | 第48-49页 |
| 7.7 重组子的鉴定 | 第49页 |
| 8 目的基因的表达 | 第49-50页 |
| 8.1 转染 | 第49-50页 |
| 8.2 ELISA 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γ和Endostatin | 第50页 |
| 9 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9.1 接种及分组 | 第50页 |
| 9.2 肿瘤测量 | 第50-51页 |
| 10 免疫学指标检测 | 第51-52页 |
| 10.1 睥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51页 |
| 10.2 睥细胞特异性CTL 细胞毒活性检测 | 第51页 |
| 10.3 睥脏NK 细胞毒活性检测 | 第51页 |
| 10.4 腹腔巨噬细胞(Mφ)TNF-α的诱生及活性检测 | 第51-52页 |
| 11 肿瘤胞浆蛋白的提取 | 第52页 |
|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 第52-53页 |
| 12.1 载玻片的处理 | 第52页 |
| 12.2 石蜡切片、HE 染色 | 第52-53页 |
| 1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53页 |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54-78页 |
| 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4-58页 |
| 1.1 重组单基因表达质粒pEgr-Endostatin 的构建 | 第54-55页 |
| 1.2 重组单基因表达质粒pEgr-IFNγ的构建 | 第55-57页 |
| 1.3 重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pEgr-IFNγ-Endostatin 的构建 | 第57-58页 |
| 2 重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PEGR-IFNγ-ENDOSTATIN在体外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 | 第58-61页 |
| 2.1 不同剂量X 射线照射重组质粒转染的Lewis 肺癌细胞上清中IFNγ和Endostatin 表达水平变化 | 第58-59页 |
| 2.2 2Gy X射线照射重组质粒转染的Lewis肺癌细胞上清中IFNγ和Endostatin表达时程变化 | 第59-61页 |
| 3 IFNγ和ENDOSTATIN 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内抑瘤效应探讨 | 第61-70页 |
| 3.1 单次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内抑瘤作用 | 第61-66页 |
| 3.2 多次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内抑瘤作用 | 第66-70页 |
| 4 IFNγ和ENDOSTATIN 双基因-放射治疗的抑瘤效应机制探讨 | 第70-78页 |
| 4.1 双基因-放射治疗抑瘤效应免疫学机制 | 第70-74页 |
| 4.2 基因-放射治疗后瘤内IFNγ和Endostatin 的表达 | 第74-75页 |
| 4.3 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放射治疗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 第75-78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78-8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 作者简介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2-106页 |
| ABSTRACT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