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Contents | 第11-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4-16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4-15页 |
1.2.2 锂离子电池工作机理 | 第15-16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 第16-19页 |
1.3.1 锂离子电池常见的正极材料概述 | 第17-18页 |
1.3.2 硅酸盐系Li_2MSiO_4正极材料 | 第18-19页 |
1.3.3 三元材料 | 第19页 |
1.3.4 富锂材料 | 第19页 |
1.4 硅酸铁锂的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1.4.1 硅酸铁锂的结构 | 第20-22页 |
1.4.2 锂离子在硅酸铁锂中的扩散路径 | 第22-23页 |
1.4.3 硅酸铁锂的合成方法 | 第23-26页 |
1.4.4 硅酸铁锂的改性方法 | 第26-28页 |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6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3 结构和形貌的表征 | 第31-33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1页 |
2.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1页 |
2.3.3 普通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31-32页 |
2.3.4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 | 第32页 |
2.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2页 |
2.3.6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32页 |
2.3.7 元素分析 | 第32页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2-33页 |
2.3.9 氮气吸脱附等温曲线(BET)测试 | 第33页 |
2.4 电池组装和性能测试 | 第33-36页 |
2.4.1 电池的组装 | 第33页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水热法合成硅酸铁锂纳米颗粒 | 第36-51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3.2.1 水热合成Li_2FeSiO_4纳米颗粒 | 第36-37页 |
3.2.2 合成碳包覆Li_2FeSiO_4纳米颗粒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0页 |
3.3.1 Li_2FeSiO_4的水热合成机制 | 第37-38页 |
3.3.2 Li_2FeSiO_4的结构表征 | 第38-45页 |
3.3.3 Li_2FeSiO_4的电性能测试 | 第45-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水热法制备空心球状硅酸铁锂 | 第51-66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4.3.1 空心球Li_2FeSiO_4的结构表征 | 第53页 |
4.3.2 空心球Li_2FeSiO_4的形貌表征 | 第53-58页 |
4.3.3 空心球Li_2FeSiO_4生长机理的研究 | 第58-60页 |
4.3.4 空心球Li_2FeSiO_4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6-67页 |
5.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 | 第75-76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