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成人教育、业余教育论文--农民业余教育论文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第10-12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2-13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3-14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 相关概念第16-17页
        2.1.1 新型职业农民第16页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第16页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第16-17页
    2.2 理论基础第17-19页
        2.2.1 协同理论第17页
        2.2.2 自组织理论第17-18页
        2.2.3 人力资本理论第18页
        2.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18页
        2.2.5 终身教育理论第18-19页
第三章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分析及现状第19-26页
    3.1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分析第19-23页
        3.1.1 政府部门第19-21页
        3.1.2 职业院校第21-22页
        3.1.3 农业龙头企业第22页
        3.1.4 农村中介组织第22-23页
        3.1.5 农民自身第23页
    3.2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第23-26页
        3.2.1 建设培训基地第23-24页
        3.2.2 拓展培训模式第24-25页
        3.2.3 完善使用机制第25-26页
第四章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构建的障碍因素第26-31页
    4.1 主体不明第26-28页
        4.1.1 政府部门第26-27页
        4.1.2 政府部门与其他培训主体之间第27页
        4.1.3 农民自身第27-28页
    4.2 资源不均第28-31页
        4.2.1 资金不足第28-29页
        4.2.2 师资短缺第29页
        4.2.3 形式单一第29-31页
第五章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第31-39页
    5.1 总体思路第31页
    5.2 发展目标第31页
    5.3 有效途径第31-33页
        5.3.1 开放性第32页
        5.3.2 远离平衡态第32-33页
        5.3.3 非线性作用第33页
        5.3.4 变量涨落第33页
    5.4 运行关系第33-39页
        5.4.1 主体协同: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机制第33-35页
        5.4.2 资源协同:资源共享,建立优势互补机制第35-37页
        5.4.3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运行关系第37-39页
第六章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附录一第42-45页
附录三第45-46页
附录四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寿光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下一篇: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