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花药开裂基因AID2的图位克隆与栽培稻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S19的精细定位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4页
    1 IAA的合成第15-21页
        1.1 植物病原菌IAA合成途径第15-16页
        1.2 植物IAA合成的色氨酸依赖途径第16-20页
        1.3 植物IAA合成的非色氨酸依赖途径第20-21页
    2 IAA的运输第21-26页
        2.1 生长素运输的化学渗透假说第22页
        2.2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第22-24页
        2.3 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第24-26页
        2.4 生长素对其自身运输的反馈第26页
    3 IAA的信号第26-29页
        3.1 生长素受体第26-27页
        3.2 生长素信号转导机制第27-29页
    4第29-30页
        4.2 水稻花药开裂机理第29页
        4.3 水稻花粉萌发与双受精机理第29-30页
    5 水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第30-33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水稻aid2突变体的形态和细胞学观察第34-46页
    摘要第34-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1.1 试验材料及田间种植第35页
        1.2 碘一碘化钾染色观察花粉育性第35页
        1.3 DAPI染色观察花粉育性第35-36页
        1.4 花粉离体培养测定花粉萌发率第36页
        1.5 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观察第36页
        1.6 花药发育的半薄切片观察第36-37页
        1.7 花粉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2.1 突变体的主要表型特点第37-38页
        2.2 花药发育过程的半薄组织切片观察第38-40页
        2.3 花粉形态和育性观察第40-42页
        2.4 花粉体内萌发观察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6页
        3.1 自花授粉作物的双受精第43页
        3.2 花药开裂相关基因的克隆第43-45页
        3.3 花药不开裂是引起水稻杂种不育的原因之一第45-46页
第三章 水稻AID2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第46-66页
    摘要第46-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52页
        1.1 材料及种植第47页
        1.2 DNA样品制备第47-48页
        1.3 分子标记检测第48-49页
        1.4 新标记的开发第49页
        1.5 目标区域基因预测及序列测定第49页
        1.6 基因组互补载体的构建第49-50页
        1.7 RNA干扰载体的构建第50页
        1.8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第50页
        1.9 转基因植株PCR鉴定第50-51页
        1.10 基因启动子分析第51页
        1.11 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第51-52页
        1.12 生长素含量测定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62页
        2.1 AID2基因的遗传分析第52页
        2.2 AID2基因的初定位第52-53页
        2.3 AID2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测序确认第53-54页
        2.4 基因组互补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及表型分析第54-55页
        2.5 RNAi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及表型分析第55-57页
        2.6 表达模式分析第57-58页
        2.7 激素处理和生长素测定第58-60页
        2.8 花药和浆片含糖量、浆片渗透压测定第60页
        2.9 ~(14)C-蔗糖运输实验第60-61页
        2.10 花药蛋白Western-Blot分析第61-62页
    3 讨论第62-66页
        3.1 AID2基因参与植物生长素动态平衡第62-63页
        3.2 AID2基因参与调解水稻开花、花药开裂和花粉萌发第63-64页
        3.3 生长素与同化物的运输有关第64-66页
第四章 栽培稻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S19的精细定位第66-80页
    摘要第66-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1.1 材料种植第67-68页
        1.2 花粉育性观察第68-69页
        1.3 细胞学观察第69页
        1.4 DNA提取及PCR分析第69页
        1.5 分子标记的发展第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2.1 亲本及F_1花粉、小穗育性和F_2群体中花粉育性分布第69-70页
        2.2 S19在水稻种间杂种不育中的遗传效应第70-71页
        2.3 亲本及F_1花粉发育的细胞学特征第71-73页
        2.4 S19的精细定位第73-76页
        2.5 S19定位区间的基因预测第76-77页
    3 讨论第77-80页
        3.1 非洲栽培稻对现代育种的价值第77页
        3.2 偏分离与水稻杂种不育的关系第77-78页
        3.3 S19引起的杂种不育细胞学及遗传特征第78-80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80-84页
    1 全文结论第80-81页
        1.1 aid2是一个以花药不开裂为主的雄性功能缺失型突变体第80页
        1.2 AID2基因调控生长素的动态平衡第80-81页
        1.4 生长素和植物同化物从源到库的运输相关第81页
        1.5 栽培稻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第81页
    2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104页
附录第104-11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tBP2-c-Myc通路促进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AN、NGAL的表达和NLR及临床病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