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1.2.1 保护层开采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保护作用机理研究 | 第11-13页 |
| 1.2.3 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5页 |
| 1.2.4 采动覆岩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 第15-16页 |
| 1.2.5 覆岩裂隙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 1.3 已有研究不足 | 第17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2 煤岩体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19-29页 |
| 2.1 砂岩、泥岩基本力学特征 | 第19-23页 |
| 2.1.1 试验仪器及试件制备 | 第19-20页 |
| 2.1.2 试验方案 | 第20-21页 |
| 2.1.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 2.2 型煤分阶段卸压试验研究 | 第23-28页 |
| 2.2.1 试验设备及试件制备 | 第23页 |
| 2.2.2 试验方案及步骤 | 第23-24页 |
| 2.2.3 型煤分阶段卸荷变形特征分析 | 第24-28页 |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 3 关键因素影响下保护层保护效果数值模拟 | 第29-69页 |
| 3.1 关键因素选择 | 第29页 |
| 3.2 UDEC软件介绍 | 第29-34页 |
| 3.2.1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 3.2.2 UDEC本构模型 | 第30页 |
| 3.2.3 UDEC节理材料模型 | 第30-31页 |
| 3.2.4 模型设计原则 | 第31页 |
| 3.2.5 模型建立基础 | 第31-34页 |
| 3.2.6 模型计算力学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34页 |
| 3.3 不同层间距对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 | 第34-46页 |
| 3.3.1 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 3.3.2 覆岩竖直方向位移变化规律 | 第35-40页 |
| 3.3.3 被保护煤层膨胀率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 3.3.4 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 | 第41-43页 |
| 3.3.5 采动岩体裂隙带分布 | 第43-46页 |
| 3.4 不同倾角对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 | 第46-56页 |
| 3.4.1 模型建立 | 第46页 |
| 3.4.2 覆岩竖直方向位移变化规律 | 第46-51页 |
| 3.4.3 被保护煤层膨胀率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 3.4.4 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 | 第52-53页 |
| 3.4.5 采动岩体裂隙带分布 | 第53-56页 |
| 3.5 关键层对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 | 第56-67页 |
| 3.5.1 关键层判断准则 | 第56-57页 |
| 3.5.2 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 3.5.3 覆岩竖直方向位移变化规律 | 第58-63页 |
| 3.5.4 被保护煤层膨胀率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 3.5.5 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 | 第64页 |
| 3.5.6 采动岩体裂隙带分布 | 第64-67页 |
| 3.6 小结 | 第67-69页 |
| 4 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69-79页 |
| 4.1 层次分析法 | 第69-72页 |
| 4.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与步骤 | 第69-71页 |
| 4.1.2 层次分析法权重向量W计算方法 | 第71-72页 |
| 4.2 评价模型建立 | 第72页 |
| 4.3 不同下保护层开采条件各评价指标变化规律 | 第72-76页 |
| 4.4 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因素权值计算 | 第76-77页 |
| 4.5 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 4.6 小结 | 第78-7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
| A. 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课题研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