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0-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6页 |
目录 | 第6-17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9-43页 |
2 真空抽滤转化法获得转反义BcpLH基因大白菜植株 | 第43-6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2.1.1 植株材料 | 第43-44页 |
2.1.2 菌株、试剂和器具 | 第44页 |
2.1.3 农杆菌的活化与增殖 | 第44页 |
2.1.4 各试验渗透液的组成 | 第44-45页 |
2.1.5 真空抽滤转化 | 第45页 |
2.1.5.1 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的转化 | 第45页 |
2.1.5.2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中等大小花蕾的转化 | 第45页 |
2.1.5.3 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对中等大小花蕾的转化 | 第45页 |
2.1.6 处理株的定植、授粉、田间管理及种子采收 | 第45-46页 |
2.1.7 抗性苗的筛选、移栽和定植 | 第46页 |
2.1.7.1 种子的表面消毒处理 | 第46页 |
2.1.7.2 最适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2.1.7.3 抗性苗的筛选与存活苗的统计 | 第46页 |
2.1.7.4 抗性苗的移栽与定植 | 第46页 |
2.1.8 抗性苗的PCR检测 | 第46-47页 |
2.1.8.1 植物材料、酶、试剂和引物合成 | 第46-47页 |
2.1.8.2 植株DNA的提取 | 第47页 |
2.1.8.3 PCR反应 | 第47页 |
2.1.8.4 PCR产物凝胶电泳 | 第47页 |
2.1.9 阳性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7-48页 |
2.1.9.1 植物材料、酶、试剂和质粒 | 第47-48页 |
2.1.9.2 探针模扳的制备 | 第48页 |
2.1.9.3 植株DNA的提取、酶切及印迹转移 | 第48页 |
2.1.9.4 Southern杂交 | 第48页 |
2.1.10 植株的性状调查及保种 | 第48页 |
2.1.10.1 连坐期和花期主要性状记载 | 第48页 |
2.1.10.2 转基因植株的自交及采种 | 第48页 |
2.1.11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抗性遗传特性 | 第4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2.2.1 最适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2.2.2 不同发育时期花蕾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2.2.3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中等大小花蕾转化率的比较 | 第51-54页 |
2.2.4 不同浓度的Silwet L-77对中等大小花蕾转化率的比较 | 第54-55页 |
2.2.5 Southern blot分析 | 第55-56页 |
2.2.6 转化株(T1)连坐期和花期主要性状表现 | 第56-57页 |
2.2.7 转基因植株后代(T2)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57-58页 |
2.3 讨论 | 第58-61页 |
3 花蕾微量注射法获得转反义BcpLH基因大白菜植株 | 第61-7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3.1.1 植株材料和注射器具 | 第61页 |
3.1.2 农杆菌的活化与增殖 | 第61页 |
3.1.3 各渗透液的组成 | 第61-62页 |
3.1.4 花蕾微量注射转化 | 第62页 |
3.1.5 种子的采收和脱粒 | 第62页 |
3.1.6 经转化处理后幼苗的抗性筛选、移栽和定植 | 第62页 |
3.1.7 抗性苗的PCR检测 | 第62-63页 |
3.1.8 阳性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63页 |
3.1.9 转基因植株的性状调查 | 第63页 |
3.1.10 花蕾的石蜡切片观察 | 第63页 |
3.1.11 转基因植株的自交、采种 | 第63页 |
3.1.12 转基因植株后代(T2)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6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3.2.1 不同发育时期花蕾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3.2.2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中等大小花蕾转化率的比较 | 第65-66页 |
3.2.3 不同浓度的Silwet L-77对中等大小花蕾转化率的比较 | 第66-68页 |
3.2.4 阳性植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68页 |
3.2.5 转化株(T1)在连坐期和花期主要性状表现 | 第68-70页 |
3.2.6 转基因植株后代(T2)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70-71页 |
3.3 讨论 | 第71-73页 |
4 IAA激素处理对转化株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73-8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4.1.1 植物材料与试剂 | 第73页 |
4.1.2 各处理的激素浓度 | 第73页 |
4.1.3 处理方法 | 第73-74页 |
4.1.4 植株生长情况调查 | 第74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7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1页 |
4.2.1 IAA对转化株苗期叶片外观的影响 | 第74-77页 |
4.2.2 不同浓度的IAA处理对转化株苗期叶数的影响 | 第77页 |
4.2.3 不同浓度的IAA处理对转化株苗期叶片叶型指数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4 IAA对转化株苗期叶柄生长的影响 | 第78-79页 |
4.2.5 IAA对转化株苗期下胚轴生长的影响 | 第79-80页 |
4.2.6 IAA对转化株苗期主根的生长影响 | 第80-81页 |
4.3 讨论 | 第81-83页 |
5 6-BA激素处理对转化株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83-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5.1.1 植物材料与试剂 | 第83-84页 |
5.1.2 各处理的激素浓度 | 第84页 |
5.1.3 处理方法 | 第84页 |
5.1.4 植株生长情况调查 | 第84页 |
5.1.5 数据分析 | 第8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2页 |
5.2.1 6-BA对转化株苗期叶片外观的影响 | 第84页 |
5.2.2 不同浓度的6-B A处理对转化株苗期叶片叶型指数的影响 | 第84-86页 |
5.2.3 6-BA对转化株苗期叶柄生长的影响 | 第86-87页 |
5.2.4 6-BA对转化株苗期下胚轴生长的影响 | 第87-89页 |
5.2.5 6-BA对转化株苗期主根的生长影响 | 第89-92页 |
5.3 讨论 | 第92-93页 |
6 ABA激素处理对转化株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93-10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6.1.1 植物材料与试剂 | 第93页 |
6.1.2 各处理的激素浓度 | 第93页 |
6.1.3 处理方法 | 第93页 |
6.1.4 植株生长情况调查 | 第93页 |
6.1.5 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1页 |
6.2.1 ABA对转化株苗期叶片外观的影响 | 第94页 |
6.2.2 不同浓度的ABA处理对转化株苗期叶片叶型指数的影响 | 第94-95页 |
6.2.3 ABA对转化株苗期叶柄生长的影响 | 第95-96页 |
6.2.4 ABA对转化株苗期下胚轴生长的影响 | 第96-97页 |
6.2.5 ABA对转化株苗期主根的生长影响 | 第97-101页 |
6.3 讨论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著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