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7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一) 创新点 | 第18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 第19-25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一) 突发公共事件 | 第19页 |
(二) 农村突发公共事件 | 第19-20页 |
(三) 公共危机 | 第20页 |
(四) 城镇化 | 第20-2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 社会燃烧理论 | 第21-22页 |
(二) 网络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善治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演变和诱因 | 第25-34页 |
一、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的历史发展与阶段特征 | 第25-28页 |
(一) 建国初期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征 | 第25-26页 |
(二)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征 | 第26-27页 |
(三)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征 | 第27-28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 | 第28-34页 |
(一) 征地问题 | 第28-29页 |
(二) 拆迁问题 | 第29-30页 |
(三) 村委会选举问题 | 第30页 |
(四) 农业补助发放问题 | 第30-34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框架 | 第34-39页 |
一、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主体 | 第34-35页 |
(一) 政府 | 第34页 |
(二)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 第34页 |
(三) 民间权威组织 | 第34-35页 |
二、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机制 | 第35-39页 |
(一) 预警评估机制:对燃烧物质的治理 | 第36-37页 |
(二) 应急处置机制:对助燃剂的治理 | 第37页 |
(三) 善后跟踪反馈机制:对点火温度的治理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平度农村征地血案为例 | 第39-49页 |
一、案例介绍 | 第40-42页 |
(一) 案例回顾 | 第40-41页 |
(二) 案例矛盾冲突的演变 | 第41-42页 |
二、平度征地血案政府行为的反思 | 第42-43页 |
(一) 政府漠视正当征地程序,充当开发商帮凶 | 第42页 |
(二) 事前无预警,事中无回应,事后无反思 | 第42-43页 |
(三) 政策、法律地位被严重扭曲 | 第43页 |
三、我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一) 重“行政强制”轻“心理疏导” | 第43页 |
(二) 重“事后治理”轻“事前预防” | 第43-44页 |
(三) 重“政府包揽”轻“社会参与” | 第44-45页 |
(四) 重“顶层设计”轻“底层构筑” | 第45页 |
四、问题的成因剖析 | 第45-49页 |
(一) 突发公共事件经验借鉴不够 | 第45-46页 |
(二) 治理主体单一 | 第46页 |
(三)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功能性退化 | 第46-47页 |
(四) 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完善农村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策略 | 第49-59页 |
一、完善农村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 第49-50页 |
(一) 现行农村公共预警机制的缺陷 | 第49页 |
(二) 现行农村公共预警机制的优化 | 第49-50页 |
二、推进农村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多元化 | 第50-52页 |
(一) 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50页 |
(二) 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治理手段多样化 | 第50-51页 |
(三) 治理目标明确化,提高综合治理效果 | 第51-52页 |
三、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第52-53页 |
(一) 优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 | 第52-53页 |
(二)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人才引进机制 | 第53页 |
四、开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增强治理主体身份认同 | 第53-56页 |
(一)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 第53-54页 |
(二) 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不安定因素 | 第54-55页 |
(三) 树立基层政府良好形象,增强农村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 第55-56页 |
五、注重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 | 第56-59页 |
(一) 建立信息公开平台 | 第56页 |
(二) 强化农村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素质 | 第56-57页 |
(三) 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发挥互联网和媒体的正面效应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