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A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8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均相茂金属催化体系 | 第15-29页 |
1.2.1 历史回顾 | 第15页 |
1.2.2 茂金属催化体系的组成 | 第15-16页 |
1.2.2.1 茂金属化合物 | 第15-16页 |
1.2.2.2 助催化剂 | 第16页 |
1.2.3 茂金属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特性 | 第16-24页 |
1.2.3.1 C_(2v)对称结构的茂金属催化剂 | 第17页 |
1.2.3.2 C_S对称结构的茂金属催化剂 | 第17-18页 |
1.2.3.3 C_2对称结构的茂金属催化剂 | 第18-24页 |
1.2.3.3.1 中心金属原子的影响 | 第18页 |
1.2.3.3.2 桥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3.3.3 配位基团的影响 | 第20-23页 |
1.2.3.3.4 杂原子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3.4 C_1结构的茂金属催化剂 | 第24页 |
1.2.4 聚合条件对茂金属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4-27页 |
1.2.4.1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1.2.4.2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25页 |
1.2.4.3 助催化剂的影响 | 第25-26页 |
1.2.4.4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26页 |
1.2.4.5 溶剂效应 | 第26-27页 |
1.2.4.6 氢调的影响 | 第27页 |
1.2.5 茂金属的催化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1.2.6 茂金属聚丙烯的微观结构缺陷 | 第28-29页 |
1.3 茂金属催化剂制备聚丙烯弹性体的研究 | 第29-35页 |
1.3.1 非对称桥联茂金属催化体系 | 第30-32页 |
1.3.2 非桥联茂金属催化体系 | 第32-34页 |
1.3.3 双组份混合型催化剂 | 第34-35页 |
1.3.4 其它催化体系 | 第35页 |
1.4 负载化茂金属催化剂 | 第35-40页 |
1.4.1 无机载体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 | 第36-39页 |
1.4.1.1 载体同茂金属的金属原子直接相连 | 第36-38页 |
1.4.1.2 载体经处理后再负载茂金属 | 第38-39页 |
1.4.1.3 载体与茂金属的配体或配体间的桥相连而使茂金属负载化 | 第39页 |
1.4.2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茂金属负载型催化剂 | 第39-40页 |
1.5 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丙烯共聚 | 第40-42页 |
1.6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第二章 非桥联取代二茚基茂金属催化丙烯聚合的研究 | 第48-74页 |
2.1 前言 | 第48-4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9-57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2.2.2 茂金属催化剂(2,4,6-Me_3Ind)_2ZrCl_2的合成 | 第50-55页 |
2.2.2.1 2,4,6-三甲基茚(2,4,6-Me_3Indene)配体的合成 | 第51-54页 |
2.2.2.2 催化剂(2,4,6-Me_3Ind)_2ZrCl_2的合成 | 第54-55页 |
2.2.3 负载型催化剂(met-Ⅲ和met-Ⅳ)的制备 | 第55页 |
2.2.3.1 载体SiO_2的顶处理 | 第55页 |
2.2.3.2 (2,4,7-Me_3Ind)_2ZrCl_2的负载化(催化剂met-Ⅲ) | 第55页 |
2.2.3.3 (2,4,6-Me_3Ind)_2ZrCl_2的负载化(催化剂met-Ⅳ) | 第55页 |
2.2.4 丙烯聚合 | 第55-56页 |
2.2.5 催化剂的分析从表征 | 第56-57页 |
2.2.6 聚合物的表征 | 第5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2.3.1 丙烯聚合的研究 | 第57-60页 |
2.3.1.1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1.2 [Al]/[Zr]比的影响 | 第58-60页 |
2.3.2 聚丙烯的微结构分析 | 第60-71页 |
2.3.2.1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60-67页 |
2.3.2.2 [Al]/[Zr]比及负载化的影响 | 第67-71页 |
2.3.3 聚丙烯的DSC分析 | 第71页 |
2.4 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三章 负载化rac-Me_2Si(Ind)_2ZrCl_2催化丙烯均聚及共聚的研究 | 第74-110页 |
3.1 前言 | 第74-7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5-80页 |
3.2.1 试剂来源及规格 | 第75页 |
3.2.2 茂金属催化剂rac-Me_2Si(Ind)_2ZrCl_2的合成 | 第75-78页 |
3.2.2.1 配体Me_2Si(Indene)_2的合成 | 第76页 |
3.2.2.2 消盐法合成rac-Me_2Si(Ind)_2ZrCl_2 | 第76-77页 |
3.2.2.3 消胺法合成rac-Me_2SiInd_2ZrCl_2 | 第77-78页 |
3.2.2.3.1 四(二甲基胺)锆Zr(NMe_2)_4的合成 | 第77-78页 |
3.2.2.3.2 rac-Me_2Si(Ind)_2ZrCl_2的合成 | 第78页 |
3.2.3 负载型催化剂SiO_2/{MAO/rac-Me_2Si(Ind)_2ZrCl_2}制备 | 第78页 |
3.2.3.1 载体SiO_2的预处理 | 第78页 |
3.2.3.2 rac-Me_2Si(Ind)_2ZrCl_2的负载化 | 第78页 |
3.2.4 丙烯(共)聚合 | 第78-79页 |
3.2.5 催化剂的分析及表征 | 第79页 |
3.2.6 聚合物的表征 | 第79-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108页 |
3.3.1 丙烯聚合的研究 | 第80-89页 |
3.3.1.1 [Al]/[Zr]比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1.2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81-83页 |
3.3.1.3 聚丙烯微结构分析 | 第83-86页 |
3.3.1.4 聚合物的DSC分析 | 第86-87页 |
3.3.1.5 负载化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探讨 | 第87-89页 |
3.3.2 丙烯和各种长链α-烯烃的共聚 | 第89-108页 |
3.3.2.1 共聚活性及分子量 | 第89-95页 |
3.3.2.2 共聚物的组成和竞聚率 | 第95-103页 |
3.3.2.3 立构选择性与区域选择性 | 第103-104页 |
3.3.2.4 聚合物的DSC分析 | 第104-106页 |
3.3.2.5 聚合机理的探讨 | 第106-108页 |
3.4 小结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桥联催化剂Me_2Si(2,4,6-Me_3Ind)_2ZrCl_2催化丙烯聚合 | 第110-131页 |
4.1 前言 | 第110-11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1-114页 |
4.2.1 试剂规格、来源及精制 | 第111页 |
4.2.2 茂金属催化剂Me_2Si(2,4,6-Me_3Ind)_2ZrCl_2的合成 | 第111-114页 |
4.2.2.1 桥联配体Me_2Si(2,4,6-Me_3Indene)_2的合成 | 第111-112页 |
4.2.2.2 茂金属催化剂Me_2Si(2,4,6-Me_3Ind)_2ZrCl_2的合成 | 第112-114页 |
4.2.3 负载型催化剂SiO_2/{MAO/rac-Me_2Si(2,4,,6-Me_3Ind)_2ZrCl_2}制备 | 第114页 |
4.2.3.1 载体SiO_2的预处理 | 第114页 |
4.2.3.2 rac-Me_2Si(2,4,6-Me_3Ind)_2ZrCl_2的负载化 | 第114页 |
4.2.3.3 Me_2i(2,4,6-Me_3Ind)_2ZrCl_2的负载化 | 第114页 |
4.2.4 丙烯聚合 | 第114页 |
4.2.5 催化剂的分析及表征 | 第114页 |
4.2.6 聚丙烯的表征 | 第11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9页 |
4.3.1 均相及负载型rac-Me_2Si(2,4,6-Me_3Ind)_2ZrCl_2催化丙烯聚合 | 第114-124页 |
4.3.1.1 [Al]/[Zr]比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4.3.1.2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4.3.1.3 聚合反应活化能 | 第118-119页 |
4.3.1.4 聚合物的微结构分析 | 第119-123页 |
4.3.1.5 聚合物的DSC分析 | 第123-124页 |
4.3.2 均相及负载型Me_2Si(2,4,6-Me_3Ind)_2ZrCl_2内外消旋体混合物催化丙烯聚合 | 第124-129页 |
4.3.2.1 聚合行为 | 第124-126页 |
4.3.2.2 聚合物的微结构分析 | 第126-129页 |
4.3.2.3 立构嵌段聚丙烯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129页 |
4.4 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1页 |
第五章 负载化单茚金属催化剂及其丙烯聚合的研究 | 第131-151页 |
5.1 前言 | 第13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1-135页 |
5.2.1 试剂的来源与处理 | 第131-132页 |
5.2.2 催化剂合成 | 第132-133页 |
5.2.2.1 IndZrCl_3的合成 | 第132页 |
5.2.2.2 IndTiCl_3的合成 | 第132-133页 |
5.2.2.3 IndTi(OCH_3)_3的合成 | 第133页 |
5.2.3 负载化催化剂的制备 | 第133-134页 |
5.2.3.1 载体SiO_2的预处理 | 第133页 |
5.2.3.2 催化剂的负载化 | 第133-134页 |
5.2.3.2.1 IndZrCl_3与MAO预络合负载 | 第133页 |
5.2.3.2.2 IndZrCl_3与THF预络合负载 | 第133页 |
5.2.3.2.3 IndTiCl_3的直接负载 | 第133页 |
5.2.3.2.4 (2,4,6-Me_3Ind)_2ZrCl_2的直接负载 | 第133-134页 |
5.2.4 催化剂的分析及表征 | 第134-135页 |
5.2.5 丙烯聚合反应 | 第135页 |
5.2.6 聚合物的表征 | 第13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9页 |
5.3.1 催化剂的合成 | 第135-138页 |
5.3.1.1 催化剂IndZrCl_3的合成 | 第136页 |
5.3.1.2 催化剂IndTiCl_3的合成 | 第136-137页 |
5.3.1.3 催化剂IndTi(OCH_3)_3的合成 | 第137-138页 |
5.3.2 催化剂的负载化 | 第138-142页 |
5.3.2.1 SiO_2的预处理 | 第138-139页 |
5.3.2.2 催化剂的负载化研究 | 第139-142页 |
5.3.3 丙烯聚合的研究 | 第142-146页 |
5.3.3.1 单茚锆催化剂的丙烯聚合 | 第142-144页 |
5.3.3.2 单茚钛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 | 第144-146页 |
5.3.3.2.1 均相单茚钛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 | 第144-145页 |
5.3.3.2.2 负载型单茚钛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 | 第145-146页 |
5.3.4 聚丙烯的微结构分析 | 第146-149页 |
5.4 小结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51-154页 |
附录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