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方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研究目标 | 第18页 |
3.拟解决问题 | 第18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高校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性 | 第20-38页 |
(一)敬业精神概述 | 第20-25页 |
1.敬业精神的内涵 | 第20-22页 |
2.敬业精神的内容 | 第22-24页 |
3.敬业精神与敬业观的关系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敬业精神概述 | 第25-28页 |
1.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含义 | 第26页 |
2.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内容 | 第26-28页 |
(三)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性 | 第28-38页 |
1.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第28-30页 |
2. 当前大学生敬业精神面临挑战 | 第30-36页 |
3.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36-38页 |
二、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方式 | 第38-58页 |
(一)高校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敬业精神 | 第38-43页 |
1.高校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敬业精神的原因 | 第38-39页 |
(1)大学生自身特点影响其敬业精神的养成 | 第38-39页 |
(2)实践是大学生培养敬业精神的必要环节 | 第39页 |
2. 高校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敬业精神的方式 | 第39-43页 |
(1)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要始于大一新生 | 第40-42页 |
①引导大学生培养敬业意识 | 第40页 |
②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 | 第40-41页 |
③引导大学生培养责任意识 | 第41页 |
④引导大学生乐于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 第41-42页 |
(2)通过实践磨练大学生敬业精神 | 第42-43页 |
①提高大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②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需要持之以恒 | 第43页 |
(二)高校构建与家庭的沟通机制 | 第43-48页 |
1.构建高校与家庭沟通机制的原因 | 第44-45页 |
(1)传统沟通方式实效性差 | 第44-45页 |
(2)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 | 第45页 |
2.构建高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 | 第45-48页 |
(1)家庭与高校统一思想认识 | 第45-46页 |
(2)高校利用沟通渠道引导学生家庭 | 第46-47页 |
(3)家庭利用沟通渠道向高校反馈信息 | 第47-48页 |
(三)高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的教学管理 | 第48-55页 |
1.高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教学管理的原因 | 第48-52页 |
(1)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已见成效 | 第48-49页 |
(2)高校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存在不足 | 第49-52页 |
2.高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教学管理的方式 | 第52-55页 |
(1)制定关于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指导机制 | 第52-53页 |
①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教材 | 第52-53页 |
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内容 | 第53页 |
③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敬业精神考核评估措施 | 第53页 |
(2)运用教学载体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 | 第53-55页 |
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 | 第54页 |
②运用网络阵地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 | 第54页 |
③先进敬业模范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 第54-55页 |
(四)高校加强与社会的合作 | 第55-58页 |
1.加强高校与社会合作的原因 | 第55-56页 |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社会化 | 第55-56页 |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56页 |
2.高校与社会合作的方式 | 第56-58页 |
(1)利用社会媒介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 | 第56页 |
(2)联合企业为大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 第56-58页 |
①联合企业建立高校就业实践基地 | 第56-57页 |
②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体验单位良好的企业文化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