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方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20页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选题缘由第10-11页
        2.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三)研究内容第18页
        1.研究内容第18页
        2.研究目标第18页
        3.拟解决问题第18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19页
        1.研究思路第18-19页
        2.研究方法第19页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9-20页
一、高校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性第20-38页
    (一)敬业精神概述第20-25页
        1.敬业精神的内涵第20-22页
        2.敬业精神的内容第22-24页
        3.敬业精神与敬业观的关系第24-25页
    (二)大学生敬业精神概述第25-28页
        1.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含义第26页
        2.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内容第26-28页
    (三)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性第28-38页
        1.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28-30页
        2. 当前大学生敬业精神面临挑战第30-36页
        3.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36-38页
二、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方式第38-58页
    (一)高校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敬业精神第38-43页
        1.高校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敬业精神的原因第38-39页
            (1)大学生自身特点影响其敬业精神的养成第38-39页
            (2)实践是大学生培养敬业精神的必要环节第39页
        2. 高校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敬业精神的方式第39-43页
            (1)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要始于大一新生第40-42页
                ①引导大学生培养敬业意识第40页
                ②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第40-41页
                ③引导大学生培养责任意识第41页
                ④引导大学生乐于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第41-42页
            (2)通过实践磨练大学生敬业精神第42-43页
                ①提高大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42-43页
                ②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需要持之以恒第43页
    (二)高校构建与家庭的沟通机制第43-48页
        1.构建高校与家庭沟通机制的原因第44-45页
            (1)传统沟通方式实效性差第44-45页
            (2)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第45页
        2.构建高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第45-48页
            (1)家庭与高校统一思想认识第45-46页
            (2)高校利用沟通渠道引导学生家庭第46-47页
            (3)家庭利用沟通渠道向高校反馈信息第47-48页
    (三)高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的教学管理第48-55页
        1.高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教学管理的原因第48-52页
            (1)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已见成效第48-49页
            (2)高校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存在不足第49-52页
        2.高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教学管理的方式第52-55页
            (1)制定关于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指导机制第52-53页
                ①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教材第52-53页
                ②完善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内容第53页
                ③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敬业精神考核评估措施第53页
            (2)运用教学载体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第53-55页
                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第54页
                ②运用网络阵地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第54页
                ③先进敬业模范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第54-55页
    (四)高校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第55-58页
        1.加强高校与社会合作的原因第55-56页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社会化第55-56页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56页
        2.高校与社会合作的方式第56-58页
            (1)利用社会媒介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第56页
            (2)联合企业为大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第56-58页
                ①联合企业建立高校就业实践基地第56-57页
                ②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体验单位良好的企业文化第57-58页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不确定性、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
下一篇:研发投入、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