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顾客参与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2 研究框架与目标 | 第21-23页 |
1.2.1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3-2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5-49页 |
2.1 互联网金融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30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第25-26页 |
2.1.2 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26-28页 |
2.1.3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2.2 顾客参与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第30-36页 |
2.2.1 顾客参与的概念、内涵 | 第30-32页 |
2.2.2 顾客参与的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2.2.3 顾客参与的结构维度 | 第33-36页 |
2.3 顾客参与的影响因素 | 第36-42页 |
2.3.1 顾客参与的顾客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2.3.2 顾客参与的企业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2.3.3 顾客参与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2.4 顾客感知价值 | 第42-46页 |
2.4.1 顾客感知价值的定义 | 第42-43页 |
2.4.2 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 | 第43-44页 |
2.4.3 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因素 | 第44-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3 互联网金融顾客参与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49-72页 |
3.1 互联网金融顾客参与理论基础 | 第49-59页 |
3.1.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49-50页 |
3.1.2 互联网金融顾客需求特点 | 第50-51页 |
3.1.3 顾客参与前因 | 第51-54页 |
3.1.4 顾客感知价值 | 第54-55页 |
3.1.5 顾客参与 | 第55-59页 |
3.1.6 小结 | 第59页 |
3.2 顾客参与前因变量的深度访谈研究 | 第59-66页 |
3.2.1 深度访谈目的 | 第60页 |
3.2.2 深度访谈对象 | 第60-61页 |
3.2.3 深度访谈设计与实施过程 | 第61-65页 |
3.2.4 深度访谈结果 | 第65-66页 |
3.3 顾客参与概念模型 | 第66-68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68-72页 |
3.4.1 感知收益与顾客参与关系研究假设 | 第68页 |
3.4.2 感知易用与顾客参与关系研究假设 | 第68-69页 |
3.4.3 感知风险与顾客参与关系研究假设 | 第69-70页 |
3.4.4 感知价值与顾客参与关系研究假设 | 第70-71页 |
3.4.5 顾客参与维度关系研究假设 | 第71-72页 |
4 研究设计 | 第72-94页 |
4.1 问卷设计与修订 | 第72-75页 |
4.1.1 问卷设计的重要性 | 第72-73页 |
4.1.2 问卷设计的变量 | 第73页 |
4.1.3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第73-74页 |
4.1.4 调查目的和样本选择 | 第74-75页 |
4.2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第75-81页 |
4.2.1 感知收益 | 第75-76页 |
4.2.2 感知易用 | 第76-77页 |
4.2.3 感知风险 | 第77-79页 |
4.2.4 顾客感知价值 | 第79-80页 |
4.2.5 顾客参与 | 第80-81页 |
4.3 预调研分析 | 第81-93页 |
4.3.1 预调研数据收集 | 第81-83页 |
4.3.2 预调查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83-84页 |
4.3.3 预调查信度检验及题项净化 | 第84-88页 |
4.3.4 预调查效度检验及题项净化 | 第88-93页 |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93-94页 |
4.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93页 |
4.4.2 分析方法 | 第93-94页 |
5 实证分析 | 第94-111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4-98页 |
5.1.1 顾客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4-97页 |
5.1.2 观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7-98页 |
5.2 顾客参与的结构维度分析 | 第98-101页 |
5.2.1 顾客参与的结构维度初始模型 | 第99-100页 |
5.2.2 顾客参与的结构维度最终模型 | 第100-101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01-108页 |
5.3.1 问卷信度分析 | 第102页 |
5.3.2 问卷效度分析 | 第102-103页 |
5.3.3 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分析 | 第103-108页 |
5.4 研究假设检验 | 第108-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案例分析——以余额宝为例 | 第111-125页 |
6.1 余额宝诞生背景 | 第111-112页 |
6.2 余额宝发展简史 | 第112-116页 |
6.2.1 余额宝业务种类 | 第114页 |
6.2.2 余额宝的主要特点 | 第114-116页 |
6.3 案例启示 | 第116-125页 |
6.3.1 余额宝如何提高感知收益 | 第116-119页 |
6.3.2 余额宝如何提高感知易用 | 第119-121页 |
6.3.3 余额宝如何降低感知风险 | 第121-123页 |
6.3.4 分析总结 | 第123-12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3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5-130页 |
7.1.1 感知收益与顾客参与关系 | 第125-126页 |
7.1.2 感知易用与顾客参与关系 | 第126-127页 |
7.1.3 感知风险与顾客参与关系 | 第127-128页 |
7.1.4 感知价值与顾客参与关系 | 第128页 |
7.1.5 顾客参与维度关系 | 第128-129页 |
7.1.6 本节小结 | 第129-130页 |
7.2 管理启示 | 第130-133页 |
7.2.1 提高顾客感知收益启示 | 第130-131页 |
7.2.2 提高顾客感知易用启示 | 第131-132页 |
7.2.3 降低顾客感知风险启示 | 第132-133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7.3.1 研究不足 | 第134页 |
7.3.2 未来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附录 | 第144-150页 |
附录1:预调研问卷 | 第144-147页 |
附录2:正式调研问卷 | 第147-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