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位共轭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光学相位共轭的实现 | 第12-21页 |
·光学相位共轭的特性 | 第12-14页 |
·受激布里渊散射产生相位共轭波 | 第14-17页 |
·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 | 第14-15页 |
·后向受激布里渊散射光的相位共轭性 | 第15-17页 |
·四波混频产生相位共轭波 | 第17-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21-36页 |
·光纤中脉冲传输的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光纤的色散特性 | 第25-29页 |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 第29-33页 |
·自相位调制 | 第29-30页 |
·交叉相位调制 | 第30-32页 |
·脉冲内拉曼散射 | 第32-33页 |
·分步傅里叶方法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光学相位共轭技术的色散和非线性补偿 | 第36-44页 |
·单脉冲下两种相位共轭的色散及非线性补偿原理 | 第36-38页 |
·双脉冲下两种相位共轭的色散及非线性补偿原理 | 第38-40页 |
·实现两种相位共轭的实验原理图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数值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44-54页 |
·单脉冲传输情况 | 第44-48页 |
·仅考虑GVD和SPM效应 | 第44-45页 |
·同时考虑GVD、SPM以及TOD效应 | 第45-46页 |
·同时考虑GVD、SPM以及IRS效应 | 第46-47页 |
·同时考虑GVD、SPM、TOD以及IRS效应 | 第47-48页 |
·双脉冲传输情况 | 第48-52页 |
·信号脉冲2为高斯脉冲 | 第49-50页 |
·信号脉冲2为啁啾高斯脉冲 | 第50-51页 |
·信号脉冲2为超高斯脉冲 | 第51页 |
·信号脉冲2为高斯脉冲串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