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5页 |
1 纤维素及纤维素酶的概述 | 第15-17页 |
1.1 纤维素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 纤维素酶的研究概况 | 第16页 |
1.3 纤维素酶的组成 | 第16页 |
1.4 纤维素酶的来源 | 第16-17页 |
2 纤维素酶的生产 | 第17-21页 |
2.1 固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 第17-19页 |
2.2 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 第19-20页 |
2.3 固定化酶和细胞 | 第20-21页 |
3 纤维素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3.1 吸附区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第21-22页 |
3.2 催化区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第22页 |
3.3 纤维素酶的分子折叠 | 第22-23页 |
3.4 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 | 第23页 |
4 利用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4.1 纤维素乙醇发酵的机理 | 第23-24页 |
4.2 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的途径 | 第24页 |
4.3 纤维素乙醇发酵的工艺研究 | 第24-28页 |
5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 第28-29页 |
6 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 | 第29-32页 |
6.1 纤维素酶及相关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6.2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酿造工业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6.3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第31页 |
6.4 纤维素酶在纺织和干洗业中的应用 | 第31页 |
6.5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在制浆和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6.6 纤维素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页 |
7 选题依据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5页 |
第二章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 第45-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1.1 材料 | 第45-46页 |
1.2 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 | 第47-48页 |
2.2 稻草粉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 | 第48页 |
2.3 不同菌种产纤维素酶能力的比较 | 第48页 |
2.4 康氏木霉ZJ4诱变前后产酶能力的比较 | 第48-49页 |
2.5 不同碳源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49页 |
2.6 稻草粉与麦麸比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49页 |
2.7 不同氮源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2.8 起始pH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50页 |
2.9 通气量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50-51页 |
2.10 转速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51-52页 |
2.11 培养温度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52页 |
2.12 接种量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52页 |
2.13 培养时间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52-54页 |
2.14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54-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三章 稻草经不同预处理后纤维素酶的液体发酵研究 | 第62-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1.1 材料 | 第62页 |
1.2 方法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9页 |
2.1 稻草粉碎度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63页 |
2.2 稻草经不同种类强酸预处理后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63-64页 |
2.3 稻草经不同种类弱酸预处理后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64-65页 |
2.4 稻草经不同种类碱预处理后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65-66页 |
2.5 稻草粉经不同种类酸碱预处理后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66页 |
2.6 稻草粉经不同种类弱酸预处理后对康氏木霉ZJ5产酶的影响 | 第66-67页 |
2.7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67-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4 小结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康氏木霉纤维素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 第72-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1.1 材料 | 第72页 |
1.2 方法 | 第72-73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2.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73-79页 |
2.2 发酵过程中pH、残余还原糖及纤维素酶的变化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82页 |
4 小结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第五章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83-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1.1 材料 | 第83页 |
1.2 方法 | 第83-85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8页 |
2.1 不同碳源对黑曲霉ZJ1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85-86页 |
2.2 不同氮源对黑曲霉ZJ1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86页 |
2.3 装液量对黑曲霉ZJ1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86-87页 |
2.4 转速对黑曲霉ZJ1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87页 |
2.5 培养温度对黑曲霉ZJ1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87-88页 |
2.6 培养时间对黑曲霉ZJ1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88页 |
2.7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88-92页 |
2.8 发酵过程中pH、残余还原糖及β-葡萄糖苷酶的变化 | 第92-93页 |
2.9 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 第93-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4 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康氏木霉和黑曲霉混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 第103-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1.1 材料 | 第103-104页 |
1.2 方法 | 第104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0页 |
2.1 液体混合发酵的初步研究 | 第104-106页 |
2.2 固体混合发酵的研究 | 第106-107页 |
2.3 固体混合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107-109页 |
2.4 发酵过程中pH、残余还原糖及纤维素酶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1页 |
4 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纤维素酶降解稻草粉的实验研究 | 第113-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5页 |
1.1 材料 | 第113页 |
1.2 方法 | 第113-1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4页 |
2.1 经过预处理后稻草粉各组分含量变化 | 第115-116页 |
2.2 稻草粉酶解最佳条件的优化 | 第116-120页 |
2.3 稻草粉的酶解率与酶解时间的关系 | 第120-123页 |
2.4 酶浓度对稻草粉酶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123页 |
2.5 稻草粉酶解过程中水解产物的分析 | 第123-124页 |
3 讨论 | 第124-126页 |
4 小结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第八章 利用稻草粉产乙醇的初步研究 | 第129-1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9-130页 |
1.1 材料 | 第129-130页 |
1.2 方法 | 第1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7页 |
2.1 稻草粉经预处理后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 第130页 |
2.2 乙醇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130-131页 |
2.3 糖化-发酵两步法 | 第131-134页 |
2.4 同时糖化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134-137页 |
3 讨论 | 第137-138页 |
4 小结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介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