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钛合金与钛基复合材料概要 | 第11-15页 |
1.2.1 材料的制造加工 | 第11-14页 |
1.2.2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 第14-15页 |
1.3 材料的喷丸强化处理 | 第15-20页 |
1.3.1 喷丸处理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3.2 颗粒喷丸强化技术 | 第16-18页 |
1.3.3 其它喷丸强化技术 | 第18-20页 |
1.4 喷丸层残余应力及组织结构表征 | 第20-28页 |
1.4.1 喷丸层残余应力分析 | 第20-23页 |
1.4.2 喷丸层组织结构表征 | 第23-28页 |
1.5 喷丸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 | 第28-30页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9页 |
第2章 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39-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2.2 喷丸处理 | 第41-4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2.3.1 残余应力测定 | 第43-44页 |
2.3.2 X射线线形分析 | 第44-46页 |
2.3.3 残余应力松弛行为研究 | 第46页 |
2.3.4 高温下喷丸组织结构变化研究 | 第46页 |
2.3.5 喷丸表层力学性能研究 | 第46-47页 |
2.3.6 疲劳性能测试 | 第47-49页 |
第3章 TC4钛合金与钛基复合材料喷丸残余应力研究 | 第49-77页 |
3.1 喷丸残余应力及其分布 | 第50-58页 |
3.1.1 传统和复合喷丸残余应力分布 | 第50-53页 |
3.1.2 预应力喷丸残余应力分布 | 第53-55页 |
3.1.3 喷丸表面残余应力均匀性 | 第55-58页 |
3.2 残余应力松弛行为 | 第58-63页 |
3.2.1 等温退火下的残余应力松弛 | 第58-61页 |
3.2.2 外载荷下的残余应力松弛 | 第61-63页 |
3.3 喷丸均质模型数值模拟 | 第63-69页 |
3.3.1 喷丸均质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3.3.2 喷丸参数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 第66-69页 |
3.4 喷丸非均质模型数值模拟 | 第69-71页 |
3.4.1 喷丸非均质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3.4.2 微区残余应力计算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第4章 TC4钛合金与钛基复合材料喷丸层组织结构分析 | 第77-107页 |
4.1 喷丸层组织结构XRD线形分析 | 第77-86页 |
4.1.1 Voigt线形分析 | 第77-84页 |
4.1.2 喷丸工艺对晶块尺寸分布的影响 | 第84-86页 |
4.2 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 | 第86-94页 |
4.3 高温下喷丸层组织结构变化 | 第94-101页 |
4.4 喷丸层横截面形貌 | 第101-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5章 TC4钛合金与钛基复合材料喷丸层力学行为 | 第107-124页 |
5.1 喷丸层显微硬度分析 | 第107-113页 |
5.1.1 喷丸表层显微硬度沿层深变化 | 第107-112页 |
5.1.2 等温退火后表面显微硬度变化 | 第112-113页 |
5.2 钛合金喷丸层力学特性研究 | 第113-117页 |
5.2.1 原位X射线屈服强度测定原理 | 第113-115页 |
5.2.2 拉伸力学行为 | 第115-117页 |
5.3 喷丸前后钛合金疲劳性能 | 第117-118页 |
5.4 喷丸强化机制 | 第118-121页 |
5.4.1 形变组织结构强化 | 第118-119页 |
5.4.2 残余压应力强化 | 第119-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 | 第124-12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4-125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125-126页 |
6.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