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25页 |
1.1.1 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2页 |
1.1.2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浆岩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 项目依托 | 第25-2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3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3.4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1.3.5 论文工作量 | 第30-3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2-43页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32-34页 |
2.1.1 华北克拉通构造位置 | 第32-33页 |
2.1.2 辽西地质走廊带大地构造位置 | 第33-34页 |
2.2 辽西地质走廊带区域地质概况 | 第34-43页 |
2.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5-36页 |
2.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6-39页 |
2.2.3 岩浆活动特征 | 第39-43页 |
第3章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43-99页 |
3.1 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43-58页 |
3.1.1 岩相学特征 | 第45-49页 |
3.1.2 矿物学特征 | 第49-58页 |
3.2 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58-78页 |
3.2.1 岩相学特征 | 第59-65页 |
3.2.2 矿物学特征 | 第65-78页 |
3.3 早白垩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78-98页 |
3.3.1 岩相学特征 | 第80-86页 |
3.3.2 矿物学特征 | 第86-98页 |
3.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4章 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 第99-136页 |
4.1 火山岩采样位置 | 第99-100页 |
4.2 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100-131页 |
4.3 研究区火山岩年代学格架 | 第131-135页 |
4.3.1 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组合及空间展布 | 第131-133页 |
4.3.2 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组合及空间展布 | 第133页 |
4.3.3 早白垩世火山岩岩石组合及空间展布 | 第133-135页 |
4.4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5章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36-169页 |
5.1 早侏罗世火山岩地球化学 | 第136-144页 |
5.1.1 主量元素 | 第137-139页 |
5.1.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 第139-142页 |
5.1.3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142-144页 |
5.2 晚侏罗世火山岩地球化学 | 第144-156页 |
5.2.1 主量元素 | 第144-147页 |
5.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 第147-149页 |
5.2.3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149-156页 |
5.3 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 | 第156-167页 |
5.3.1 主量元素 | 第156-160页 |
5.3.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 第160-167页 |
5.3.3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167页 |
5.4 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6章 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第169-193页 |
6.1 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第169-185页 |
6.1.1 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第169-175页 |
6.1.2 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第175-180页 |
6.1.3 早白垩世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第180-185页 |
6.2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85-191页 |
6.2.1 早侏罗世火山岩构造背景 | 第186-188页 |
6.2.2 晚侏罗世火山岩构造背景 | 第188-190页 |
6.2.3 早白垩世火山岩构造背景 | 第190-191页 |
6.3 小结 | 第191-193页 |
第7章 岩浆活动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破坏的制约 | 第193-208页 |
7.1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岩浆岩时空演化 | 第193-201页 |
7.1.1 地质走廊带中生代岩浆岩时空演化 | 第193-199页 |
7.1.2 华北北缘中生代岩浆岩时空演化 | 第199-201页 |
7.2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破坏时限:来自岩浆活动的制约 | 第201-205页 |
7.2.1 晚三叠世岩浆活动 | 第202-203页 |
7.2.2 侏罗纪岩浆活动 | 第203-204页 |
7.2.3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 第204-205页 |
7.3 华北克拉通北缘破坏的动力学背景 | 第205-206页 |
7.4 小结 | 第206-208页 |
第8章 主要认识 | 第208-210页 |
8.1 结论 | 第208-209页 |
8.2 创新点 | 第209页 |
8.3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209-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2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9-230页 |
致谢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