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者视角的城镇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城镇环境的持续恶化 | 第10页 |
1.1.2 人文关注缺失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主要概念辨析 | 第12-15页 |
1.3.1“居住区”、“社区”及“生态社区” | 第12-13页 |
1.3.2“城市社区”和“城镇社区” | 第13页 |
1.3.3“传统社区”与“生态社区”关系 | 第13-15页 |
1.3.4“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课题存在问题及难点 | 第1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社区生态价值观的演进 | 第18-29页 |
2.1 西方生态社区理论发展 | 第18-19页 |
2.1.1 西方社区生态理念梳理 | 第18-19页 |
2.2 中国社区生态理念梳理 | 第19-22页 |
2.2.1 中国社区传统生态理念 | 第20-21页 |
2.2.2 新时代生态社区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 新时代生态社区价值观内涵 | 第22-24页 |
2.4 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 | 第24-29页 |
2.4.1 人体工程学 | 第25页 |
2.4.2 公众参与 | 第25-26页 |
2.4.3 使用者情感需求 | 第26-27页 |
2.4.4 生态社区使用者视角缺失 | 第27页 |
2.4.5 使用者视角的应用 | 第27-29页 |
第3章 使用者视角下生态社区评价指标构建 | 第29-42页 |
3.1 生态社区系统模型 | 第29-32页 |
3.1.1 界壳论引入 | 第29-30页 |
3.1.2 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社区系统模型 | 第30-32页 |
3.2 使用者视角下生态社区评价指标 | 第32-42页 |
3.2.1 生态社区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3.2.2 生态社区指标详细设置 | 第33-37页 |
3.2.3 生态社区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第37-42页 |
第4章 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和定量处理 | 第42-56页 |
4.1 生态社区开放度解释 | 第42-44页 |
4.1.1 生态社区开放度熵解释 | 第42-43页 |
4.1.2 生态社区指标开放度解释 | 第43-44页 |
4.2 指标模糊综合决策方法量化 | 第44-46页 |
4.3 指标体系开放度分析 | 第46-52页 |
4.3.1 开放度对人与城镇环境联系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2 开放度对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影响 | 第49页 |
4.3.3 开放度对人与社区功能之间联系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开放度对人与人工景观之间联系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5 开放度产生的其他影响 | 第51页 |
4.3.6 开放度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4.4 生态社区使用者参与模型 | 第52-56页 |
4.4.1 使用者参与管理理论 | 第52页 |
4.4.2 生态社区要素流动模型 | 第52-54页 |
4.4.3 使用者参与管理动态模式 | 第54-56页 |
第5章 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实例分析 | 第56-69页 |
5.1 实例分析准备工作 | 第56-57页 |
5.1.1 调研样本准则 | 第56-57页 |
5.1.2 资料采集方法 | 第57页 |
5.2 磁山二街村社区 | 第57-64页 |
5.2.1 社区概况 | 第57-59页 |
5.2.2 调研人群信息 | 第59-60页 |
5.2.3 调研结果处理 | 第60-64页 |
5.3 唐山鹭港社区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5.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68页 |
5.4.1 评价结果说明 | 第65页 |
5.4.2 开放度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5.4.3 对比分析的优势 | 第67-68页 |
5.5 生态社区发展建议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A 生态社区评价体系调研问卷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