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道德判断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1.1 道德判断的理论发展 | 第10-11页 |
1.1.2 道德判断的新近研究视角 | 第11-12页 |
1.2 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 | 第12-14页 |
1.2.1 解释水平理论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解释水平和心理距离的关系 | 第13页 |
1.2.3 心理距离各维度之间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 | 第14-17页 |
1.3.1 时间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2 空间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3 两种心理距离维度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问题提出 | 第17-19页 |
2 实验1: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心理表征的影响 | 第19-23页 |
实验1a:时间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心理表征的影响 | 第19-21页 |
2.1a 实验假设 | 第19页 |
2.2a 方法 | 第19-20页 |
2.2.1a 实验设计 | 第19页 |
2.2.2a 被试 | 第19-20页 |
2.2.3a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4a 实验程序 | 第20页 |
2.3a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2.4a 讨论 | 第21页 |
实验1b:空间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心理表征的影响 | 第21-23页 |
2.1b 实验假设 | 第21页 |
2.2b 方法 | 第21-22页 |
2.2.1b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2.2.2b 被试 | 第22页 |
2.2.3b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4b 实验程序 | 第22页 |
2.3b 结果与分析 | 第22页 |
2.4b 讨论 | 第22-23页 |
3 实验2:心理距离对一般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 第23-28页 |
3.1 实验假设 | 第24页 |
3.2 方法 | 第24-25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3.2.2 被试 | 第24-25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3.4 讨论 | 第27-28页 |
4 实验3:心理距离对道德两难困境判断的影响 | 第28-35页 |
4.1 实验假设 | 第28-29页 |
4.2 方法 | 第29-30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4.2.2 被试 | 第29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4.3.1 操纵检查 | 第30-31页 |
4.3.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心理距离感知性的影响 | 第31页 |
4.3.3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4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道德两难困境判断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6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3页 |
4.4 讨论 | 第33-35页 |
4.4.1 心理距离对心理距离感知性、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2 心理距离对道德两难困境判断的影响 | 第34页 |
4.4.3 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机制探究 | 第34-35页 |
5 一般讨论 | 第35-39页 |
5.1 心理距离对解释水平的影响 | 第35-36页 |
5.2 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36-38页 |
5.2.1 具体和抽象的实验操纵影响决策与判断 | 第36-37页 |
5.2.2 空间距离影响时间距离 | 第37页 |
5.2.3 心理距离感知性与道德判断 | 第37-38页 |
5.2.4 其他解释 | 第38页 |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38-39页 |
6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1:实验1a和实验1b材料样例 | 第45-49页 |
附录2:实验2材料样例 | 第49-51页 |
附录3:实验3材料样例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