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可利霉素的二次溶媒提取及发酵液质量控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1-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12页
    1.2 可利霉素概述第12-14页
        1.2.1 结构组成第13-14页
        1.2.2 理化性质第14页
    1.3 可利霉素的生物合成第14-18页
        1.3.1 发酵第14-15页
        1.3.2 提取第15-16页
        1.3.3 可利霉素的提取工艺第16-18页
            1.3.3.1 大孔树脂吸附工艺第16-17页
            1.3.3.2 溶媒萃取工艺第17-18页
    1.4 可利霉素的组分分离及鉴别第18-19页
        1.4.1 可利霉素的组分分离第18-19页
        1.4.2 可利霉素的组分鉴别第19页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9-21页
        1.5.1 课题意义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页
        1.5.3 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可利霉素的分析检测方法第21-28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21-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页
    2.2 实验分析方法第22-25页
        2.2.1 分光光度法测定可利霉素的浓度第22-24页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可利霉素组分含量第24-25页
    2.3 可利霉素HPLC图谱识别、杂质分类及收率计算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可利霉素的溶媒提取工艺优化第28-47页
    3.1 实验原理第28-30页
        3.1.1 可利霉素的纯化第28-29页
        3.1.2 组分的选择性计算第29-30页
    3.2 实验装置图第30页
    3.3 反萃条件优化第30-38页
        3.3.1 反萃取剂NaH2PO4溶液的浓度第30-32页
        3.3.2 酸性调节剂的选择第32-34页
        3.3.3 反萃相比第34-36页
        3.3.4 可利霉素的酸稳定性第36-38页
    3.4 结晶条件优化第38-46页
        3.4.1 结晶pH值第39-43页
        3.4.2 结晶温度第43-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可利霉素二次溶媒萃取工艺的开发第47-59页
    4.1 理论分析第47-48页
    4.2 二次溶媒萃取工艺的提出第48-50页
    4.3 二次溶媒萃取相比第50-54页
        4.3.1 不同相比下各组分的选择性系数第51-53页
        4.3.2 二次溶媒萃取与一次溶媒萃取成品的对比第53-54页
    4.4 二次溶媒反萃相比第54-57页
        4.4.1 组分收率与相比的关系第55-56页
        4.4.2 组分含量与相比的关系第56-57页
    4.5 二次溶媒萃取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论证第57-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可利霉素的再纯化和发酵液质量控制指标第59-71页
    5.1 可利霉素的再纯化第59-63页
        5.1.1 可利霉素再纯化案例第59-61页
        5.1.2 可利霉素再纯化后的杂质分布特点第61-63页
    5.2 可利霉素提取除杂机理第63-65页
    5.3 可利霉素发酵放罐液的组分控制第65-70页
        5.3.1 发酵过程的效价和组分变化第65-67页
        5.3.2 有效组分的控制指标第67页
        5.3.3 未知杂质的控制指标第67-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2页
    6.1 结论第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雅思写作的态度表达
下一篇:基于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