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2.1 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和机制 | 第15-24页 |
2.1.1 溅蚀 | 第16-19页 |
2.1.2 细沟间侵蚀 | 第19-22页 |
2.1.3 细沟侵蚀 | 第22-24页 |
2.2 团聚体形成和破碎机制概述 | 第24-31页 |
2.2.1 团聚体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2.2 团聚体破碎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2.3 土壤团聚体破碎和坡面侵蚀过程 | 第31-32页 |
2.4 现存问题及不足 | 第32-33页 |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3.3 技术路线图 | 第34-35页 |
4 采样点概况及土样基本性质分析 | 第35-46页 |
4.1 采样点概况 | 第35页 |
4.2 供试土样采集 | 第35-37页 |
4.3 供试土样理化性质测定 | 第37页 |
4.4 供试土样基本理化性质 | 第37-40页 |
4.5 供试土样团聚体稳定性测定 | 第40-43页 |
4.5.1 湿筛法(Yoder法) | 第40-41页 |
4.5.2 Le Bissonnais法(LB法) | 第41-42页 |
4.5.3 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及参数 | 第42-43页 |
4.6 供试红壤团聚体稳定性 | 第43-46页 |
4.6.1 基于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的稳定性 | 第43-44页 |
4.6.2 基于LB法测定团聚体的稳定性 | 第44-46页 |
4.7 小结 | 第46页 |
5 降雨过程中土壤破碎对细沟间侵蚀的影响 | 第46-57页 |
5.1 土样制备与模拟降雨 | 第47-48页 |
5.1.1 土样制备 | 第47页 |
5.1.2 试验装置 | 第47-48页 |
5.1.3 模拟降雨 | 第4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5.2.1 降雨过程中径流特征 | 第48-50页 |
5.2.2 降雨过程中侵蚀特征 | 第50-54页 |
5.2.2.1 坡面产沙强度 | 第50-51页 |
5.2.2.2 径流泥沙浓度 | 第51-52页 |
5.2.2.3 泥沙粒径分布 | 第52-54页 |
5.3 讨论 | 第54-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6 降雨过程中团聚体破碎及其对溅蚀的影响 | 第57-83页 |
6.1 不同前期含水率下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其对溅蚀的影响 | 第57-67页 |
6.1.1 土样制备与模拟降雨 | 第57-59页 |
6.1.1.1 土样制备 | 第57-58页 |
6.1.1.2 试验装置 | 第58页 |
6.1.1.3 模拟降雨 | 第58-59页 |
6.1.1.4 粘土矿物测定 | 第59页 |
6.1.1.5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6.1.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6.1.2.1 不同前期含水率条件下溅蚀特征 | 第59-61页 |
6.1.2.2 不同前期含水率团聚体水稳性特征 | 第61-64页 |
6.1.2.3 不同前期含水率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 | 第64-65页 |
6.1.3 讨论 | 第65-66页 |
6.1.4 小结 | 第66-67页 |
6.2 雨滴打击作用下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对溅蚀过程的影响 | 第67-83页 |
6.2.1 土样制备与模拟降雨 | 第67-69页 |
6.2.1.1 土样制备 | 第67-68页 |
6.2.1.2 试验装置 | 第68页 |
6.2.1.3 模拟降雨 | 第68-69页 |
6.2.1.4 数据处理 | 第69页 |
6.2.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6.2.2.1 降雨过程中溅蚀特征 | 第69-73页 |
6.2.2.2 降雨过程中破碎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6.2.2.3 团聚体稳定性对降雨过程中团聚体破碎的影响 | 第75-76页 |
6.2.2.4 降雨过程中溅蚀量与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关系 | 第76-78页 |
6.2.3 讨论 | 第78-81页 |
6.2.4 小结 | 第81-83页 |
7 基于团聚体孔隙特征的团聚体破碎和土壤分离速率研究 | 第83-119页 |
7.1 基于同步辐射微CT的团聚体孔隙特征研究 | 第83-96页 |
7.1.1 土样制备与孔隙观测 | 第84-88页 |
7.1.1.1 土样制备 | 第84页 |
7.1.1.2 团聚体孔隙观测 | 第84-87页 |
7.1.1.3 孔隙结构分析 | 第87-88页 |
7.1.1.4 数据处理 | 第88页 |
7.1.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5页 |
7.1.2.1 团聚体孔隙形态特征 | 第88-90页 |
7.1.2.2 团聚体孔隙特征 | 第90-95页 |
7.1.3 讨论 | 第95-96页 |
7.1.4 小结 | 第96页 |
7.2 团聚体孔隙特征对团聚体破碎的影响 | 第96-111页 |
7.2.1 团聚体稳定性测定 | 第96-97页 |
7.2.1.1 LB法测定团聚体水稳性 | 第96页 |
7.2.1.2 抗压法测定团聚体力稳性 | 第96-97页 |
7.2.1.3 数据处理 | 第97页 |
7.2.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8页 |
7.2.2.1 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 第97-99页 |
7.2.2.2 团聚体粒径分布 | 第99-101页 |
7.2.2.3 抗张强度变化特征 | 第101页 |
7.2.2.4 团聚体孔隙特征与团聚体水稳性和力稳性的定量关系 | 第101-108页 |
7.2.3 讨论 | 第108-110页 |
7.2.4 小结 | 第110-111页 |
7.3 团聚体孔隙结构对集中水流下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 | 第111-119页 |
7.3.1 土样制备与模拟径流 | 第111-113页 |
7.3.1.1 试验装置 | 第111页 |
7.3.1.2 土样准备 | 第111-112页 |
7.3.1.3 模拟径流 | 第112-113页 |
7.3.1.4 数据处理 | 第113页 |
7.3.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7页 |
7.3.2.1 土壤分率速率 | 第113-114页 |
7.3.2.2 团聚体孔隙特征与土壤分离的定量关系 | 第114-117页 |
7.3.3 讨论 | 第117-118页 |
7.3.4 小结 | 第118-119页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9-120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