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
| 缩写词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1 小黄姜生物学特性及用途 | 第10-12页 | 
| 1.1.1 小黄姜的起源及栽培育种现状 | 第10页 | 
| 1.1.2 小黄姜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2页 | 
| 1.1.3 小黄姜的营养成分 | 第12页 | 
| 1.1.4 小黄姜的经济价值 | 第12页 | 
|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第12-15页 | 
| 1.2.1 组培技术的概念 | 第13页 | 
| 1.2.2 组培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 1.2.3 组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第14-15页 | 
| 1.3 小黄姜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1.3.1 浸染小黄姜的主要病毒及其危害 | 第15页 | 
| 1.3.2 植物脱毒技术的意义及方法 | 第15-17页 | 
| 1.3.3 小黄姜脱毒脱菌技术 | 第17页 | 
| 1.3.4 病毒病菌的检测 | 第17-19页 | 
| 1.3.5 脱毒脱菌姜的生产技术 | 第19页 | 
| 1.3.6 离体培养下的遗传稳定性 | 第19-21页 |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 1.4.1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 1.4.2 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小黄姜脱毒快繁及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23-38页 |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2.2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 2.3.1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页 | 
|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 2.4.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 2.4.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 第27-30页 |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 2.5.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30-34页 | 
| 2.5.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 第34-35页 | 
| 2.6 结论 | 第35页 | 
| 2.7 讨论 | 第35-38页 | 
| 2.7.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 2.7.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总结 | 第38-40页 | 
| 3.1 结论 | 第38页 | 
| 3.2 研究创新 | 第38页 | 
| 3.3 展望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 附录 | 第49-50页 | 
| 声明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