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常规三相分离器的主要工作原理及其内构件 | 第15-19页 |
1.2.1 重力分离机理 | 第16页 |
1.2.2 三相分离器主要内部构件 | 第16-19页 |
1.3“重力场+电场”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1.3.1 低含水原油乳化液电场强化分离技术 | 第19-24页 |
1.3.2 中低含水原油乳化液电场强化分离技术 | 第24-27页 |
1.3.3 高含水原油乳化液电场强化分离技术 | 第27-29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采出液理化特性与电场破乳实验研究 | 第31-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1.1 采出液样品 | 第31-32页 |
2.1.2 初步实验方案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与仪器介绍 | 第32-36页 |
2.2.1 安东帕MCR 302 流变仪 | 第32-33页 |
2.2.2 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 | 第33-35页 |
2.2.3 高频脉冲交流电源 | 第35页 |
2.2.4 高速剪切分散机和电子天平 | 第35-36页 |
2.2.5 全自动焦油水份测定仪 | 第36页 |
2.3 采出液理化特性分析研究 | 第36-45页 |
2.3.1 组份分析 | 第37页 |
2.3.2 粘温特性分析 | 第37-40页 |
2.3.3 流变特性分析 | 第40-43页 |
2.3.4 动力学稳定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2.4 采出液静电破乳实验研究 | 第45-48页 |
2.4.1 电场破乳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2.4.2 实验步骤 | 第46页 |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 第49-89页 |
3.1 室内静态破乳实验 | 第49-62页 |
3.1.1 模拟乳化液的配制 | 第49-50页 |
3.1.2 绝缘电极静态实验装置及破乳实验 | 第50-54页 |
3.1.3 金属电极静态实验装置及破乳实验 | 第54-62页 |
3.2 室内动态实验方案设计 | 第62-69页 |
3.2.1 两种小型电极组件的设计研究 | 第62-65页 |
3.2.2 实验工艺流程分析 | 第65-66页 |
3.2.3 动态实验装置配件选型 | 第66-68页 |
3.2.4 相关仪器 | 第68-69页 |
3.3 W/O 型模拟乳化液动态破乳实验研究 | 第69-80页 |
3.3.1 正交实验 | 第70-72页 |
3.3.2 输入电压单因素实验 | 第72-75页 |
3.3.3 电场频率单因素实验 | 第75-77页 |
3.3.4 流量单因素实验 | 第77-80页 |
3.4 O/W 型模拟乳化液动态破乳实验研究 | 第80-86页 |
3.4.1 正交实验 | 第81-83页 |
3.4.2 输入电压单因素实验 | 第83-84页 |
3.4.3 电场频率单因素实验 | 第84页 |
3.4.4 流量单因素实验 | 第84-85页 |
3.4.5 98%含水率破乳实验 | 第85-86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86-89页 |
第四章 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中试装置现场实验研究 | 第89-107页 |
4.1 中试装置的安装及测试 | 第89-92页 |
4.1.1 结构简介 | 第89-91页 |
4.1.2 性能测试 | 第91-92页 |
4.2 实验工艺流程及现场布置 | 第92-93页 |
4.2.1 现场实验工艺流程 | 第92-93页 |
4.2.2 中试现场布置 | 第93页 |
4.3 现场实验方案及实施 | 第93-96页 |
4.3.1 实验方案 | 第93-95页 |
4.3.2 样品测定 | 第95-96页 |
4.4 现场中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6-104页 |
4.4.1 非加电实验阶段 | 第96-97页 |
4.4.2 加电实验阶段 | 第97-104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F4000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的设计研究 | 第107-141页 |
5.1 三相分离器的设计研究 | 第107-116页 |
5.1.1 初步方案构思 | 第107-108页 |
5.1.2 相关设计理论 | 第108-111页 |
5.1.3 主要工艺尺寸计算 | 第111-113页 |
5.1.4 内部构件选型 | 第113-116页 |
5.2 绝缘电极组件的电场模拟 | 第116-125页 |
5.2.1 不同结构形式的模拟分析对比 | 第116-120页 |
5.2.2 不同结构参数的模拟分析对比 | 第120-123页 |
5.2.3 不同电场参数的模拟分析对比 | 第123-125页 |
5.3 绝缘电极组件设计 | 第125-131页 |
5.3.1 绝缘电极单元设计 | 第125-126页 |
5.3.2 绝缘电极模块设计 | 第126-128页 |
5.3.3 安装及集线方式设计 | 第128-131页 |
5.4 金属电极组件设计 | 第131-134页 |
5.4.1 预设条件 | 第131页 |
5.4.2 结构部件设计 | 第131-132页 |
5.4.3 安装集线方式设计 | 第132-134页 |
5.5 三相分离器内部构件的整体布局设计 | 第134-138页 |
5.5.1 绝缘电极组件安装位置计算 | 第134-137页 |
5.5.2 金属电极组件安放位置 | 第137-138页 |
5.5.3 分离器总成设计 | 第138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138-14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1-145页 |
6.1 结论 | 第141-142页 |
6.2 展望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附表 | 第149-15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59-160页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