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测力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桡骨远端骨折智能固定护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对比分析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生物力学分析 | 第18-32页 |
2.1 腕关节骨骼、韧带和肌肉解剖 | 第18-24页 |
2.1.1 腕关节骨骼解剖 | 第18-19页 |
2.1.2 腕关节韧带解剖 | 第19-20页 |
2.1.3 腕关节肌肉解剖 | 第20-24页 |
2.2 桡骨远端骨折中的Colles骨折以及手法复位步骤 | 第24页 |
2.3 Colles骨折手法复位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 第24-31页 |
2.3.1 轴向牵引过程的生物力学分析 | 第25-29页 |
2.3.2 腕关节掌侧旋转和尺侧旋转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和测力装置的设计 | 第32-49页 |
3.1 机械结构方案设计 | 第32-37页 |
3.1.1 设计要求 | 第32页 |
3.1.2 结构方案设计 | 第32-37页 |
3.2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测力装置运动学分析 | 第37-41页 |
3.2.1 D-H坐标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2 正逆运动学分析 | 第38-41页 |
3.3 拉压力信号采集系统 | 第41-47页 |
3.3.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1-42页 |
3.3.2 拉压力学传感器 | 第42-43页 |
3.3.3 拉压信号采集电路板 | 第43-46页 |
3.3.4 拉压信号采集程序 | 第46页 |
3.3.5 软件设计 | 第46-47页 |
3.4 临床实验操作步骤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桡骨远端骨折智能固定护具 | 第49-66页 |
4.1 桡骨远端骨折康复训练计划 | 第49页 |
4.2 桡骨远端骨折智能固定护具结构设计 | 第49-53页 |
4.2.1 设计要求 | 第49-50页 |
4.2.2 护具结构设计 | 第50-53页 |
4.3 智能固定护具下位机硬件设计 | 第53-57页 |
4.3.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53-54页 |
4.3.2 姿态传感器模块 | 第54-55页 |
4.3.3 姿态信号收发电路板设计 | 第55-56页 |
4.3.4 姿态信号收发程序 | 第56-57页 |
4.4 上肢运动姿态获取原理 | 第57-63页 |
4.4.1 坐标系理论以及姿态角 | 第57-59页 |
4.4.2 四元数 | 第59-60页 |
4.4.3 上肢姿态的定义以及姿态获取算法 | 第60-63页 |
4.4.4 上肢运动计数原理 | 第63页 |
4.5 上位机设计 | 第63-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实验分析 | 第66-76页 |
5.1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和测力装置临床实验 | 第66-71页 |
5.1.1 实验对象 | 第66页 |
5.1.2 实验步骤 | 第66-67页 |
5.1.3 实验分析 | 第67-71页 |
5.2 桡骨远端骨折智能固定护具实验 | 第71-75页 |
5.2.1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