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第11-12页 |
1.1.2 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及趋势 | 第12页 |
1.1.3 小水电开发现状及趋势 | 第12-13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水库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龙头水库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 第23-34页 |
2.1 龙头水库梯级水电站概述 | 第23页 |
2.2 龙头水库优化调度 | 第23-27页 |
2.2.1 龙头水库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 | 第24-26页 |
2.2.2 龙头水库短期优化调度模型 | 第26-27页 |
2.3 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 | 第27-29页 |
2.3.1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基本特征 | 第27页 |
2.3.2 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 第27-29页 |
2.4 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 | 第29-33页 |
2.4.1 定流量方式 | 第30-32页 |
2.4.2 定负荷方式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基于二次水量分配的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研究 | 第34-48页 |
3.1 梯级水电站短期时段内水量分配研究 | 第34-35页 |
3.2 二次水量分配理论 | 第35-37页 |
3.2.1 二次水量分配概述 | 第35-36页 |
3.2.2 二次水量分配的应用 | 第36-37页 |
3.3 梯级水电站二次水量分配优化调度模型 | 第37-40页 |
3.3.1 梯级发电量最大模型 | 第38-39页 |
3.3.2 梯级发电效益最大模型 | 第39-40页 |
3.4 模型求解算法 | 第40-46页 |
3.4.1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3.4.2 动态规划在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 第41-46页 |
3.5 模型和方法评价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监控平台下梯级水电站二次水量分配系统开发与实现 | 第48-57页 |
4.1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系统开发 | 第48-49页 |
4.1.1 系统开发应用结构组成 | 第48页 |
4.1.2 系统应用开发软硬件构成 | 第48-49页 |
4.2 系统开发基本原理与技术支持 | 第49-55页 |
4.2.1 水电站微机监控概述 | 第49-50页 |
4.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50-51页 |
4.2.3 数据库创建及访问技术 | 第51-52页 |
4.2.4 梯级水电站优化运行模型的对象化设计 | 第52-53页 |
4.2.5 梯级水电站优化运行组件及接口 | 第53-55页 |
4.3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系统的模块设计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实例分析 | 第57-73页 |
5.1 梯级水电站基本概况 | 第57-59页 |
5.2 梯级水电站运行参数 | 第59-62页 |
5.3 基于二次水量分配的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 第62-70页 |
5.3.1 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求解 | 第62-66页 |
5.3.2 梯级水电站二次水量分配模型的误差修正 | 第66-68页 |
5.3.3 梯级水电站二次水量分配模型评价 | 第68-70页 |
5.4 梯级水电站优化系统程序界面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