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空心化”等乡村问题的严峻性 | 第13-14页 |
1.1.2 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必然性 | 第14页 |
1.1.3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紧迫性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与重点 | 第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2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2页 |
2.1.1 精明增长 | 第20页 |
2.1.2 精明收缩 | 第20-21页 |
2.1.3 乡村 | 第21-22页 |
2.1.4 乡村收缩 | 第22页 |
2.2 精明收缩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2.2.1 国外精明收缩相关研究动态 | 第22-25页 |
2.2.2 国内精明收缩相关研究动态 | 第25页 |
2.2.3 小结 | 第25-26页 |
2.3 乡村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2.3.1 乡村空间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26-27页 |
2.3.2 乡村空间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27-28页 |
2.3.3 小结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乡村精明收缩理论探析 | 第30-36页 |
3.1“收缩”与“增长”理论辨析 | 第30页 |
3.2 乡村精明收缩理论内涵 | 第30-31页 |
3.3 乡村精明收缩的实施措施 | 第31-32页 |
3.3.1 存量规划 | 第31页 |
3.3.2 弹性规划 | 第31页 |
3.3.3 增长极培育 | 第31-32页 |
3.4 乡村精明收缩的对象 | 第32-33页 |
3.4.1 人口收缩——半城镇化人口退出乡村 | 第32页 |
3.4.2 产业收缩——城镇型工业退出乡村 | 第32-33页 |
3.4.3 空间收缩——乡村建设用地缩减 | 第33页 |
3.5 乡村空间精明收缩的表征 | 第33-35页 |
3.5.1 精辨潜力——遵循适度适量的收缩原则 | 第33页 |
3.5.2 精明处理——遵循弹性发展的收缩进程 | 第33-34页 |
3.5.3 精细分工——遵循多方协调的保障措施 | 第34页 |
3.5.4 精进效益——注重存量土地的效益提升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苏南乡村空间收缩发展状况及问题 | 第36-58页 |
4.1 苏南乡村空间发展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4.1.1 内生因素 | 第36-37页 |
4.1.2 政策因素 | 第37-38页 |
4.1.3 市场因素 | 第38页 |
4.2 苏南乡村空间发展演变 | 第38-45页 |
4.2.1 分散发展时期:村社一体化下乡村空间的急剧增长 | 第39-41页 |
4.2.2 园区集中时期:市场机制导向下乡村空间的收缩凸显 | 第41-43页 |
4.2.3“三集中”时期:地方政府主导下乡村空间的急剧收缩 | 第43-45页 |
4.3 苏南乡村空间演变特征 | 第45-47页 |
4.3.1 空间形态:“增长式”到“收缩式”演变 | 第45-46页 |
4.3.2 功能结构:“三位一体”到“三者分离”演变 | 第46页 |
4.3.3 主导机制:“政府+市场”向“政府主导”转变 | 第46-47页 |
4.4 苏南乡村空间收缩发展存在问题 | 第47-57页 |
4.4.1“一刀切”式的收缩原则——收缩力度过大 | 第47-50页 |
4.4.2“一而光”式的收缩进程——收缩进程缺乏弹性 | 第50-51页 |
4.4.3“一头热”式的保障措施——地方政府力量为主 | 第51-55页 |
4.4.4“一点慢”式的更新进程——存量土地更新缓慢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精明收缩理论在苏南乡村空间发展中的应用 | 第58-77页 |
5.1 精明收缩理论运用于苏南乡村空间发展的适用性 | 第58-59页 |
5.1.1 空间收缩发展的政策引导 | 第58页 |
5.1.2 人口收缩发展的现实语境 | 第58-59页 |
5.1.3 收缩效益较低的优化需求 | 第59页 |
5.2 精明收缩理论视角下苏南乡村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59-61页 |
5.2.1 土地使用集约化 | 第59-60页 |
5.2.2 空间布局系统化 | 第60页 |
5.2.3 资源环境生态化 | 第60-61页 |
5.3 精明收缩理论引导下苏南乡村空间优化策略 | 第61-70页 |
5.3.1 潜力评价、适度集中,制定相对完善的收缩体系 | 第61-63页 |
5.3.2 分期分区、反馈调整,构建弹性协调的收缩机制 | 第63-66页 |
5.3.3 环境引导、政策倒逼,建立多方协作的保障机制 | 第66-68页 |
5.3.4 功能转型、土地复垦,实现存量土地的更新优化 | 第68-70页 |
5.4 差异化下村庄不同发展模式探析 | 第70-76页 |
5.4.1 适度增长——培育特色产业,优化空间布局 | 第72-74页 |
5.4.2 保持稳定——完善设施建设,保障村民生活 | 第74-75页 |
5.4.3 撤并收缩——保障收缩进程,提升土地效益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苏州市吴江区齐心村空间优化 | 第77-89页 |
6.1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齐心村概述 | 第77-80页 |
6.1.1 齐心村当前基本情况 | 第77-79页 |
6.1.2 精明收缩与齐心村的发展 | 第79-80页 |
6.2 齐心村空间发展现状 | 第80-83页 |
6.2.1 居民点——整体相对集中,局部零星分散 | 第80-82页 |
6.2.2 产业空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用地比例较高 | 第82-83页 |
6.3 齐心村空间收缩发展策略 | 第83-88页 |
6.3.1 齐心村空间精明收缩实现模式 | 第84-86页 |
6.3.2 齐心村空间优化策略 | 第86-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7.1.1 提出乡村精明收缩的内涵 | 第89页 |
7.1.2 苏南乡村空间收缩机制亟待完善 | 第89页 |
7.1.3 精明收缩理论与苏南乡村空间发展诉求相耦合 | 第89页 |
7.1.4“适度渐进式”的精明收缩进程将成为未来苏南乡村空间收缩的范式 | 第89-9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0页 |
7.2.1 乡村发展思路的创新——“增长型”向“收缩型”转变 | 第90页 |
7.2.2 理论研究视角的创新——“精明收缩”运用于乡村空间发展 | 第90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90-92页 |
7.3.1 理论分析框架尚待完善 | 第90-91页 |
7.3.2 实证检验尚需扩展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图表目录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