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宿根花卉类论文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亲和性及花性状遗传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0页
    1.1 萱草属植物应用研究第15-17页
        1.1.1 观赏价值第15-16页
        1.1.2 食用价值第16页
        1.1.3 药用价值第16-17页
    1.2 萱草属植物分类研究第17-23页
        1.2.1 形态学分类第18-20页
        1.2.2 细胞学分类第20-21页
        1.2.3 孢粉学分类第21-22页
        1.2.4 同工酶分类第22页
        1.2.5 分子生物学分类第22-23页
    1.3 萱草属植物育种研究第23-26页
        1.3.1 育种目标第23-25页
        1.3.2 育种方法第25-26页
    1.4 观赏植物种间杂交研究第26-28页
        1.4.1 种间杂种优势第26-27页
        1.4.2 种间杂交受精前障碍及克服第27-28页
        1.4.3 种间杂交受精后障碍及克服第2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8-30页
        1.5.1 目的意义第28-29页
        1.5.2 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第30-4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2.1.1 试验材料第30页
        2.1.2 试验方法第30-3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2-41页
        2.2.1 萱草花粉生活力不同染色剂测定的比较第32页
        2.2.2 萱草花粉生活力培养条件的筛选第32-35页
        2.2.3 不同萱草花粉生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第35-37页
        2.2.4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结实及后代出苗情况第37-41页
    2.3 讨论第41-42页
        2.3.1 萱草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第41页
        2.3.2 萱草杂交结实与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关系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障碍原因及克服研究第43-5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3.1.1 试验材料第43页
        3.1.2 试验方法第43-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3.2.1 萱草属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第45-46页
        3.2.2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花粉管生长的荧光观察第46-47页
        3.2.3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授粉后的胚胎学观察第47-49页
        3.2.4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障碍的克服方法第49-53页
    3.3 讨论第53-54页
        3.3.1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受精前障碍与克服第53-54页
        3.3.2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受精后障碍与克服第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花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第56-7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4.1.1 试验材料第56页
        4.1.2 试验方法第56-5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8-70页
        4.2.1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花器官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第58-64页
        4.2.2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花期遗传变异分析第64-66页
        4.2.3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花色遗传变异分析第66-70页
    4.3 讨论第70-73页
        4.3.1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花器官性状及花期遗传变异第70-72页
        4.3.2 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花色测定及遗传变异第72-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萱草属植物花色素初步分析第74-8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5.1.1 试验材料第74页
        5.1.2 试验方法第74-7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5-79页
        5.2.1 萱草属植物花瓣结构及色素分布对花色的影响第75-77页
        5.2.2 萱草属植物花瓣显色反应第77页
        5.2.3 萱草属植物花瓣色素成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77-79页
    5.3 讨论第79-80页
        5.3.1 花色素在花瓣中的分布及对花色形成的影响第79-80页
        5.3.2 萱草属植物花色素成分第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创新点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4页
附录第94-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相干光通信的相位匹配研究
下一篇:玉屏风颗粒配合中药治疗52例气虚体质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