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组成 | 第11-13页 |
| ·单体 | 第11-12页 |
| ·改性剂 | 第12页 |
| ·乳化剂 | 第12页 |
| ·引发剂 | 第12-13页 |
| ·缓冲剂 | 第13页 |
| ·链转移剂 | 第13页 |
| ·水性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 | 第13-15页 |
|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改性及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发展史 | 第15页 |
|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改性研究 | 第15-19页 |
| ·交联的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 | 第15-16页 |
| ·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酯压敏胶 | 第16-17页 |
| ·增黏树脂改性的丙烯酸酯压敏胶 | 第17-18页 |
|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的丙烯酸酯压敏胶 | 第18页 |
| ·共混丙烯酸酯压敏胶 | 第18-19页 |
| ·其它丙烯酸酯压敏胶 | 第19页 |
| ·胶粘剂粘接机理 | 第19-21页 |
| ·吸附理论 | 第20页 |
| ·化学键理论 | 第20页 |
| ·机械结合理论 | 第20页 |
| ·配位键理论 | 第20-21页 |
| ·扩散理论 | 第21页 |
| ·静电理论 | 第21页 |
|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 ·包装胶粘带 | 第21-22页 |
| ·电气胶粘带 | 第22页 |
| ·压敏标签 | 第22页 |
| ·双面胶粘带 | 第22页 |
| ·其他应用 | 第22页 |
| ·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 第25-37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 ·实验原料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和装置 | 第26-27页 |
| ·实验合成工艺 | 第27页 |
| ·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 ·乳液外观测试 | 第27页 |
| ·粘度测试 | 第27页 |
| ·粒径测试 | 第27-28页 |
| ·固含量测试 | 第28页 |
| ·转化率测试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 ·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 ·反应时间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乳化剂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4页 |
| ·MMA 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 ·2-EHA 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及压敏胶粘接性能的研究 | 第37-55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7页 |
| ·180°剥离强度测试 | 第37页 |
| ·初粘力测试 | 第37页 |
| ·持粘力测试 | 第37-38页 |
| ·TEM 分析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1页 |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8页 |
| ·反应温度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反应时间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 ·乳化剂的用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引发剂的用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交联剂的用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MMA 的用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 ·2-EHA 的用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聚合方法的影响 | 第51-54页 |
| ·预乳化乳液聚合法 | 第51页 |
| ·核/壳结构乳液聚合法 | 第51页 |
| ·性能表征和分析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改性环氧树脂-丙烯酸酯乳液及压敏胶性能的研究 | 第55-71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合成工艺 | 第55页 |
| ·改性环氧树脂的合成工艺 | 第55页 |
| ·改性环氧树脂-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工艺 | 第55页 |
| ·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 ·乳液外观和储存稳定性测试 | 第56页 |
| ·粘度测试 | 第56页 |
| ·粒径测试 | 第56页 |
| ·胶膜吸水率测定 | 第56页 |
| ·DSC 分析 | 第56页 |
| ·耐高温持粘性能测定 | 第56页 |
| ·热失重分析 | 第56-57页 |
|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57页 |
| ·180°剥离强度测试 | 第57页 |
| ·初粘力测试 | 第57页 |
| ·持粘性测试 | 第57页 |
| ·胶粘剂的配制 | 第57页 |
| ·双面胶带的制备 | 第57页 |
| ·乳液性能的分析 | 第57-60页 |
| ·乳液的红外分析 | 第57-59页 |
| ·改性环氧树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 ·胶膜的性能分析 | 第60-66页 |
| ·改性环氧树脂用量对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 ·DSC 分析 | 第61页 |
| ·改性环氧树脂用量对胶膜耐高温持粘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胶膜的热重分析(TG) | 第62-63页 |
| ·胶膜的AFM 分析 | 第63-66页 |
| ·各因素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66-69页 |
| ·改性环氧树脂的用量对压敏胶初粘力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改性环氧树脂的用量对压敏胶180°剥离强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 ·改性环氧树脂的用量对压敏胶持粘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 ·自制双面胶带和国外进口双面胶带的性能比较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