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郊学生化新社区研究--以杭州望月社区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研究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1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第11页
        1.1.2 当代大学生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第11页
        1.1.3 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12页
        1.2.2 理论意义第12页
        1.2.3 实践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案例与方法第13-18页
        1.3.1 研究焦点第13页
        1.3.2 研究案例第13-15页
        1.3.3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4 研究思路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18-29页
    2.1 绅士化相关研究第18-19页
        2.1.1 绅士化概念第18页
        2.1.2 绅士化演变第18-19页
    2.2 国外学生化研究第19-23页
        2.2.1 学生化的概念第19-20页
        2.2.2 第一波学生化:HMO第20-21页
        2.2.3 第二波学生化:PBSA第21-22页
        2.2.4 非英国语境的学生化第22-23页
    2.3 国内学生化研究第23-27页
        2.3.1 大学郊区化第23-24页
        2.3.2 学生地理第24-25页
        2.3.3 学生化第25-27页
    2.4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大学郊区化:城郊学生化的起点第29-41页
    3.1 大学发展历史沿革第29-31页
        3.1.1 欧美大学发展沿革第29-30页
        3.1.2 中国大学发展沿革第30-31页
        3.1.3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第31页
    3.2 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膨胀扩张第31-34页
        3.2.1 国家引导的高等教育扩招第31-33页
        3.2.2 时间压缩下的高校空间扩张第33页
        3.2.3 大众化教育下的多元学生第33-34页
    3.3 从中央到地方:大学纳入城市经营战略第34-36页
        3.3.1 "要回来"与"放下去"第34页
        3.3.2 "地方+高校"的增长联盟第34-36页
    3.4 从共同体到经营体: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第36-37页
        3.4.1 中央政府不再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第36页
        3.4.2 高校成为知识的经营者第36-37页
    3.5 大学郊区化:高等教育变革的城市空间响应第37-39页
        3.5.1 压力:学生空间需求的响应第38页
        3.5.2 竞争:高校自身经济账的响应第38-39页
        3.5.3 开发:政府城市扩张的响应第39页
    3.6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实证研究:望月社区的学生化现象第41-63页
    4.1 学生化第一阶段:郊区学生化第41-45页
        4.1.1 高等教育变革后的浙江大学第41-43页
        4.1.3 郊区学生化的产物:望月社区第43-45页
    4.2 学生化第二阶段:住区的学生化第45-47页
        4.2.1 萌芽期:2003年至2007年第45页
        4.2.2 发展期:2008年至2012年第45-46页
        4.2.3 转型期:2012年至今第46-47页
    4.3 学生化社区的物质空间第47-51页
        4.3.1 住房:学生共享公寓第47-49页
        4.3.2 商业街:学生街第49-51页
    4.4 混合社区:望月社区的空间主体第51-54页
        4.4.1 望月社区的居民构成第51-52页
        4.4.2 社区居民收入水平第52-53页
        4.4.3 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第53-54页
    4.5 隔离社区:望月社区的社会特征第54-56页
        4.5.1 特征一:高度水平流动性,低垂直流动性第54-55页
        4.5.2 特征二:群体内部抱团,群体之间隔离第55-56页
    4.6 包容社区:望月社区的情感空间第56-62页
        4.6.1 居民情感空间的比较第56-58页
        4.6.2 原住民:从被动搬迁到主动响应第58-59页
        4.6.3 学生群体:从校园到社区第59-61页
        4.6.4 外来人口:新边缘人群第61-62页
    4.7 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基于望月社区的城郊学生化新社区效应机制分析第63-74页
    5.1 学生化现象的影响分析第63-67页
        5.1.1 经济影响:学生经济兴起第63-64页
        5.1.2 社会影响:共同体式联结第64-65页
        5.1.3 文化影响:学生文化示范第65-66页
        5.1.4 物质空间影响:自我更新第66-67页
    5.2 学生化新社区的的形成机制第67-71页
        5.2.1 社会内因:学生生命历程的延长第67-69页
        5.2.2 经济诱因:利益共同体建立第69-70页
        5.2.3 文化规训:矛盾冲突的润滑剂第70-71页
    5.3 学生化现象的中西对比第71-74页
        5.3.1 制度背景:新自由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第71页
        5.3.2 学生动因:享乐主义与学习导向第71-72页
        5.3.3 居住特征:门禁社区与群租公寓第72页
        5.3.4 行为特征:非传统学生与传统学生第72-74页
第六章 学生化空间的反思与展望第74-81页
    6.1 学生阶层社会化反思第74-76页
        6.1.1 经济资本:有限的社会财富第74-75页
        6.1.2 文化资本:学生身份的声望第75页
        6.1.3 第三空间:学生权利的斗争第75-76页
    6.2 学生阶层空间化延伸第76-79页
        6.2.1 生活空间:You+青年公寓第76-77页
        6.2.2 消费空间:新界8拾8第77-78页
        6.2.3 生产空间:紫金众创小镇第78-79页
    6.3 学生化的规划策略第79-81页
        6.3.1 在大学城规划中考虑学生化空间第79页
        6.3.2 在老城更新中考虑学生化空间第79-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81-83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81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81-82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4-89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9-91页
附录一: 杭州望月社区居民地方感调查问卷第91-92页
附录二: 杭州望月社区访谈提纲第92-93页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并购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