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第10-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2.1 物联网 | 第13-14页 |
2.1.1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2.1.2 物联网的典型定义 | 第14页 |
2.1.3 本文对物联网的定义 | 第14页 |
2.2 大数据 | 第14-17页 |
2.2.1 大数据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2 大数据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3 大数据的处理流程 | 第16-17页 |
2.3 燃气聚乙烯管焊接设备 | 第17-19页 |
2.3.1 热熔焊机 | 第17-18页 |
2.3.2 电熔焊机 | 第18页 |
2.3.3 焊接机具的规范标准要求 | 第18-19页 |
2.4 燃气聚乙烯管焊接原理 | 第19-22页 |
2.4.1 热熔对接工艺 | 第20-22页 |
2.4.2 电熔连接工艺 | 第22页 |
2.5 燃气聚乙烯管道施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 第24-37页 |
3.1 燃气聚乙烯管道施工管理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 | 第24-27页 |
3.2 燃气聚乙烯管道施工管理的SWOT分析 | 第27-29页 |
3.3 现行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第29-33页 |
3.3.1 现行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质量管理体系介绍 | 第29-32页 |
3.3.2 现行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质量管理体系的优缺点 | 第32-33页 |
3.4 基于物联网的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3-36页 |
3.4.1 必要性分析 | 第33-36页 |
3.4.2 可行性分析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第37-51页 |
4.1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 | 第37页 |
4.2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架构 | 第37-40页 |
4.2.1 系统的组成 | 第37-39页 |
4.2.2 系统的架构 | 第39-40页 |
4.3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流程设计 | 第40-44页 |
4.3.1 系统首次使用流程 | 第40-41页 |
4.3.2 系统整体业务流程 | 第41-42页 |
4.3.3 系统备案制卡业务流程 | 第42-43页 |
4.3.4 系统一级管控流程 | 第43页 |
4.3.5 系统二级管控流程 | 第43-44页 |
4.4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第44-45页 |
4.4.1 条码模块设计 | 第44-45页 |
4.4.2 设备定位模块设计 | 第45页 |
4.5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人员、材料、设备模块设计 | 第45-47页 |
4.5.1 人员管理模块设计 | 第45-46页 |
4.5.2 材料管理模块设计 | 第46页 |
4.5.3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第46-47页 |
4.6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各单位模块设计 | 第47-49页 |
4.6.1 施工单位管理模块设计 | 第47页 |
4.6.2 监理单位管理模块设计 | 第47-48页 |
4.6.3 燃气管理单位管理模块设计 | 第48-49页 |
4.6.4 第三方管理单位模块设计 | 第49页 |
4.7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模块设计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物联网的燃气聚乙烯管道焊接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简介 | 第51-62页 |
5.1 系统发展阶段 | 第51-52页 |
5.2 系统应用概况 | 第52-53页 |
5.3 系统应用示例 | 第53-61页 |
5.3.1 条码模块使用示例 | 第53-54页 |
5.3.2 设备定位模块使用示例 | 第54页 |
5.3.3 人员、设备、材料管理模块示例 | 第54-55页 |
5.3.4 工程项目备案 | 第55-56页 |
5.3.5 施工监控 | 第56-58页 |
5.3.6 工程报表 | 第58-59页 |
5.3.7 手机应用 | 第59-61页 |
5.4 系统应用成效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