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与《阿育吠陀》的成书背景的对照研究 | 第9-13页 |
1.1 《阿育吠陀》的成书背景 | 第9-10页 |
1.2 《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 | 第10-12页 |
1.3 《黄帝内经》与《阿育吠陀》成书背景的比较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阿育吠陀》的养生观 | 第13-27页 |
2.1 《阿育吠陀》对生命的认识 | 第13-20页 |
2.1.1 生命起源 | 第13-14页 |
2.1.2 五种元素 | 第14-15页 |
2.1.3 人的生命阶段 | 第15页 |
2.1.4 人体基本能量—多沙(Dosha) | 第15-17页 |
2.1.5 体质学说 | 第17-20页 |
2.2 《阿育吠陀》养生观的指导原则 | 第20-22页 |
2.2.1 整体观 | 第20-21页 |
2.2.1.1 天人合一 | 第20页 |
2.2.1.2 身、心、灵的整体观 | 第20-21页 |
2.2.1.3 人体内细胞组织的整体观 | 第21页 |
2.2.2 平衡观 | 第21-22页 |
2.3 《阿育吠陀》的养生方法 | 第22-27页 |
2.3.1 四季养生 | 第22-24页 |
2.3.2 食饮有节 | 第24-25页 |
2.3.3 精神养生 | 第25-26页 |
2.3.4 禁欲 | 第26页 |
2.3.5 适当的运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 第27-39页 |
3.1 《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认识 | 第27-31页 |
3.1.1 生命起源 | 第27-28页 |
3.1.2 生命阶段 | 第28页 |
3.1.3 生命的要素--精、气、神 | 第28-30页 |
3.1.4 体质学说 | 第30-31页 |
3.2 《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指导原则 | 第31-34页 |
3.2.1 整体观 | 第31-32页 |
3.2.1.1 人是统一的整体 | 第31页 |
3.2.1.2 天人相应 | 第31-32页 |
3.2.2 平衡观--中和有节 | 第32-34页 |
3.2.2.1 阴阳学说 | 第32-33页 |
3.2.2.2 五行学说 | 第33-34页 |
3.3 《黄帝内经》养生方法 | 第34-39页 |
3.3.1 顺应四时 | 第34-35页 |
3.3.2 食饮有节 | 第35-36页 |
3.3.3 精神调摄 | 第36-37页 |
3.3.4 节欲保精 | 第37-38页 |
3.3.5 劳逸适中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阿育吠陀》与《黄帝内经》养生观的对照研究 | 第39-49页 |
4.1 《阿育吠陀》与《黄帝内经》对生命认识的比较 | 第39-42页 |
4.1.1 生命起源 | 第39页 |
4.1.2 生命阶段 | 第39-40页 |
4.1.3 五种元素与五行 | 第40-41页 |
4.1.4 体质学说 | 第41-42页 |
4.2 《阿育吠陀》与《黄帝内经》养生指导原则的比较 | 第42-43页 |
4.2.1 整体观 | 第42-43页 |
4.2.2 平衡观 | 第43页 |
4.3 《阿育吠陀》与《黄帝内经》养生方法的比较 | 第43-49页 |
4.3.1 顺应四时 | 第43-45页 |
4.3.2 食饮有节 | 第45-47页 |
4.3.3 情志调摄 | 第47页 |
4.3.4 节制房事 | 第47-48页 |
4.3.5 劳逸适宜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